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鄭玄的注本流傳後,《齊論語》和《古文論語》便逐漸亡佚了。以後各代註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宋代邢晏《論語註疏》、朱熹《論語集註》,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
《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是儒學最主要的經典。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範。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並無緊密聯絡,只是大致歸類,並有重複章節出現。
………………………………………………
學 而 第 一
本篇以論學為主,特別強調讀書與做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強調學以致用。全篇原文共16章,本書選14章。
儒雅的君子風度
【原文】
子曰(1):“學而時習之(2),不亦說乎(3)?有朋自遠方來(4),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5),不亦君子乎?”
【註釋】
(1)子:古人對男子的尊稱。《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對孔子的稱呼,義同“先生”。(2)時習:按時溫習。(3)說(yue):同“悅”。(4)朋:古時同門為朋,同志為友。同門就是同一師門,也就是同學的意思。(5)慍(yun):怒。
【譯文】
孔子說:“學習知識並按一定的時間去溫習它,不也是很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不也是很快樂的嗎?不被別人瞭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風度的嗎?”
【讀解】
求知自得其樂,交友衷心喜悅,懷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個從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現代人行色匆匆,疲於奔命。知識爆炸,讀書囫圇吞棗猶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結友工於算計;追名逐利,懷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風範蕩然無存,現代焦慮油然而生。
你我捫心自問:還有儒雅的君子風度嗎?還有幾多衷心的喜悅幾多無猜的歡樂呢?
………………………………………………
孝弟是實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3)!”
【註釋】
(1)有子:孔子的學生,姓有,名若。(2)鮮(xian):少。(3)與:同“欽”,語氣詞。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卻喜歡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歡冒犯上司卻喜歡造反的人,更是從來沒有過。君子致力於根本,根本確立了,道德原則就會形成。孝順父母,尊敬兄長,這就是實行仁道的根本吧!”
【讀解】
孝順父母,尊敬兄長是實行仁道的根本。這實際上就是《大學》“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見梁惠王時所說的:“尊敬自己的老人,並由此推廣到尊敬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兒女,並由此推廣到愛護別人的兒女。做到了這一點,整個天下便會像在自己的手掌中運轉一樣了。”(《孟子·梁惠王上》)。
簡言之,只有愛自己的親人,然後才能愛別人。相反,一個連自己的親人都不能敬愛的人,是不能敬愛別人的。
所以,在儒家學說中,一個人對父母是否孝順,對兄長是否尊敬這絕不是一個個人問題,也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問題,而是關係到社會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問題。
當然,隨著宗法制度的解體,血緣關係作為社會紐帶的作用日益減弱,孝弟與否的問題似乎也逐漸從社會退入家庭,從“法”的領域退入“道德”的領域。尤其是,隨著“獨生子女”制度的實行,很多家庭已無所謂兄弟姊妹,也就無所謂“弟”(尊敬兄長)的問題和觀念了。
這又是不是一個新的問題呢?
………………………………………………
花言巧語的人沒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鮮矣仁。”
【註釋】
(1)令色:令,好、善;色,臉色。
【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