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9月15日,新創業電子集團公司,宣佈研發了一種能夠應用於網際網路上的“超文字協議”和“全球資訊網技術”。
“超文字協議,這是一種能讓網際網路不侷限於文字網頁,而可以展示更豐富的多媒體功能的協議。”林棋當著眾多媒體面前裝逼,“全球資訊網技術,英文名稱是WorldWideWeb,這項技術既是基於超文字協議的解決方案。我們將網際網路上的計算機,分類成Web客戶端和Web伺服器!Web客戶端既是普通使用者使用的計算機,計算機需要擁有聯網功能,並且,擁有訪問超文字協議網站的軟體,比如,我們未來將會以1美元的低廉價格銷售的《盤古瀏覽器》軟體,安裝了《盤古瀏覽器》軟體,並且擁有聯網功能的普通使用者使用的計算機,我們成為客戶端。而伺服器,則是相對於客戶端,是專門用來展示Web網頁內容的專用計算機,我們將製作好的網頁,提交到伺服器上。之後,普通使用者可以透過網文我們的網址,瀏覽這些內容!比如……我手中的這檯盤古電腦就是一臺客戶端,現在,我們透過這個客戶端,連線網際網路,訪問假設在深圳實驗室中的伺服器上的網頁內容……”
“我們基於這個技術,開發了一個免費共享的知識網站——盤古百科!”
“盤古百科是什麼?是一個非公益性的全球百科全書網站,不過,並不是由出版社進行編寫和釋出,而是由網際網路的使用者進行編寫。我們相信,真理越辯越明,越多人參與編寫,內容自然會越來越專業,並且,資訊豐富程度和便於理解程度,也將會超過紙質的百科全書。而且,它永遠不會過時,因為,一旦知識有了更新,那麼,網際網路上必然有網友,樂意共享更新。我們並不是追求全知全能,但是,希望透過一個網站,能夠讓人們更好的認識世界上的常識……”
“在場的記者朋友們,如果你攜帶可以聯網的膝上型電腦,那麼,現在可以嘗試一下聯網。我們現場是有網線和路由器,無需撥號就可免費上網,你們如果感興趣,可以閱覽盤古百科網站上的詞條,遇到一些網站沒有的詞條,你們可以選擇新建詞條……”
網際網路一開始,人們最迫切的願望的透過網際網路認識更多的人,與此同時,科普慾望和獲取知識的慾望,也成為很多早期的網友的愛好。
即使是後來,網際網路使用者越來越多,依然有一些小眾使用者,喜歡好為人師。而且,百科類的網站,只要做成功了,永遠不怕缺乏流量。權威的百科網站,總是會有無數人,需要透過百科類網站,快速的查詢某些名詞的意思。
而一個網際網路巨頭,擁有一個百科網站,天然等於圈佔了大量的使用者。只要詞條夠豐富,遲早使用者還會回來查詢詞條。這一塊市場,由於技術並不複雜,所以,想要採取廣告收費或其他盈利模式,很可能被競爭對手趁機超越。
但是,盤古百科網站根本不需要盈利,只要成為新創業系在網際網路上拓荒的一個重要武器,成為具備口碑的百科網站,就已經足夠了。
而等到百科網站流量穩定,即使本身不盈利,也可以給同型別的網站,比如,搜尋引擎、導航網站、入口網站甚至是瀏覽器導流。
林棋裝了一回逼之後,現場響起了激烈的掌聲。普通的媒體記者,感覺很一般般。
但一部分對於網際網路技術很敏感的人士,卻已經感覺到興奮!
十幾年後,網際網路漸漸普及之後,很多人開始裝逼,張貼87年9月,新創業電子集團公司,公佈超文字協議和全球資訊網技術,以及發行瀏覽器的新聞。
這個新聞,一開始並不被重視。但是,隨著時間發展,越發成為人們口口相傳的神話傳奇。
神話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
而網際網路神話中,卻是盤古電腦、盤古百科和盤古瀏覽器,將網際網路普及到普通使用者市場。而盤古伺服器,也藉助這個機會,成功搶跑,讓IBM、英特爾等等公司,再度錯過了一次偉大的機遇!
……
在80年代網際網路的基石,TCP/IP協議早已經開始普及。而基於TCP/IP協議DNS,最早在83年是由保羅·莫卡派喬斯(PaulMockapetris)發明;原始的技術規範在882號因特網標準草案(RFC882)中釋出。1987年釋出的第1034和1035號草案修正了DNS技術規範,並廢除了之前的第882和883號草案。
實際上,網際網路使用者未必需要域名,才能訪問其他的計算機。一開始,大家都是記住IP地址,比如,輸入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