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跟林棋一起抵達京城的是虞有澄,在專業方面,由虞博士跟那些權威去溝通。
但跟政治大佬講故事,則是由林棋來負責。
畢竟,從國家獲得授權,優先對國內半導體產業進行整合,這件事,絕非是一件小事,這需要整個國家把產業升級的主導權交到新創業電子手中。當然了,軍用的技術還是國家掌握,全世界的軍工系統,都不是太鳥專利,只要軍工系統掌握技術,能夠生產,就可以生產,基本上,不需要別人同意。
而如果不能整合舉國的力量,那麼,本來就跟歐美日本在技術上存在差距的新創業電子,靠著一己之力去抗衡全世界的產業巨頭,肯定是不行的!
即使林棋的方向性正確,但是沒有整個產業鏈配合他升級,那麼,也是完全不可能跟發達國家公司長期競爭中保持不落後。因為,這已經不是涉及創意和產品設計的問題了,而是,工業升級能力的競賽!
關於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在科學和軍事方面來看,不需要林棋著重強調,最簡短的導彈、火箭、衛星、飛機、軍艦……甚至是陸軍的指揮,也越來越裡不來半導體。但問題不是這個,而是算經濟賬。如果是需要持續的投入,卻遠遠看不到經濟效益,或者經濟回報太低,那麼,恐怕國內是不會大力這這個方面發力的。
畢竟,蘇聯和美國爭霸的過程,不斷燒錢來搞高科技競爭和軍備競賽,結果,卻是因為花錢太兇,賺錢能力不行,逐漸開始露出了疲軟敗象。正是因此,目前國內吸取了經驗教訓,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以即時戰略遊戲的角度來看,中國這個玩家的立場並不是求速勝,而是持續的種田。原本一局要打半小時就結束的遊戲,跟中國玩家來打對手戲,結果,中國玩家一直在種田,種田三天三夜之後還在種田,國內外都瘋了,你為什麼不暴兵爽一下呢/暴兵要花錢,錢不候,繼續種田。當然了,隨著種田時間越來越長久,暴兵的經濟壓力也越來越輕。這樣賺的比花的多,自然不會出現蘇聯那樣的疲軟狀態。中國後來在90年代的教科書裡面不斷強調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本質上,就是進一步確認蘇聯模式不可持續發展。
後世中國和美國的競爭,跟蘇美競爭的格局已經完全不一樣了。蘇美競爭時代是蘇聯以軍事優勢威脅北約,別惹我,惹我萬真的要打了,而北約則是逐漸擴大經濟優勢。事實證明,經濟基礎是可持續競爭優勢,長期對峙的過程中,經濟基礎較差的對手,遲早會因為經濟問題而崩潰。
而中美爭霸格局之下,一開始是中國戰略忽悠局和帶路黨公知藥丸黨忽悠了美國,美國信了中國要崩潰不會崛起,所以,在有機會下收的時候,卻沒有下手。結果,等到後來中國規模超過了美國之後,這時候,美國卻畏首畏尾,不能親自下場了。歷史上,美國打壓競爭對手一般是其工業規模達到美國五分之一就警惕,要是達到二分之一就拼命的用手段削弱。歷史上,德國、蘇聯和日本,都是這樣被美國針對。
蘇聯沒有解體之前,美國大量的小動作都集中在蘇聯身上。不搞死蘇聯,美國做夢都睡不安穩。之後,則是日本經濟如日中天,Gdp和工業領域爆發出了巨大的增強強力,而且還在跟美國說不,於是,日本就悲劇了!
中國崛起的過程,主要是美國長期忽略了中國,一開始是軍事和政治上對手是蘇聯。之後,在經濟上競爭的對手日本,沒把日本的上升勢頭打壓下去之前,美國也沒把中國當首要的目標。90年代開始,蘇聯解體,日本經濟出現問題,之後,美國本來是逐漸把目光放在中國身上的。但是……好在出現了拉登、薩達姆……這兩個人一個是宗教極端分子,一個是中東地區相對世俗化的獨裁者。
這兩個人,拉登是美國奶大的,用來在阿富汗拖垮蘇聯的工具,後來,蘇聯解體之後,脫離美國控制,反噬美國。
薩達姆嚴格來講,長期是美國的盟友,在美國一開始要打他,他打死也不信美國真的要打他。之所以要打他不是他的態度問題,也不是他獨裁問題,關鍵的問題是,薩達姆擁有統一中東,至少是,兼併更多石油產地的野心和實力。其本人雖然一直親美,但美國不希望中東出現一個薩達姆那樣的梟雄,影響了石油美元體系,所以,也不管以前跟薩達姆關係多好,總之說打就打。
幾次每次下場的戰爭,耗費的資金數以萬億美元。如果,這些錢用來投資經濟、科技,也許產出超過十萬億美元的效益,可以降低美國的負債率,可以增強美國的經濟規模和長期競爭力。但是,美國卻把國力白白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