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無病治病,自然還是一根金針,兩手準備,此外不需要任何的輔助裝置,因此當他說出這話的時候,保羅二世和兩名樞機主教都感到有些驚奇,於是就問道,“不需要其他的一些醫療裝置了嗎?”
在國外的時候,為了治病,保。羅二世沒有少見過那些西方的先進醫療裝置,比如說大型CT了,核磁共振了,還有一些是隻為高階層人物們專用的昂貴裝置,自然這些都是由保羅二世的信徒們供奉出來的,不會多收他一分錢,儘管如此,有些問題也是解決不了的。
就比如現在保羅二世發現不久。的帕金森病,醫生們就感到了束手無策,這個病,一般也被人稱為是聰明人最容易得的病,很多政治家們在晚年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病症,而這種病目前為止還沒有什麼太有效的療法,僅僅是依靠藥物減輕痛苦而已。
因為幫助老首長治療過這種。病症,所以範無病對次並不陌生。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痺,是一種常見於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六十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母。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該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痺。
在這種病的早期,由於上臂肌肉和手指肌的強直,。病人的上肢往往不能作精細的動作,如解繫鞋帶、扣紐扣等動作變得比以前緩慢許多,或者根本不能順利完成。寫字也逐漸變得困難,筆跡彎曲,越寫越小,這在醫學上稱為小寫症。
由於面部肌肉運動減少,病人很少眨眼睛,雙眼。轉動也減少,表情呆板,好象戴了一副面具似的,醫學上稱為面具臉。
而在行走時起。步困難,一旦開步,身體前傾,重心前移,步伐小而越走越快,不能及時停步,即所謂的慌張步態。行進當中,患側上肢的協同擺動減少以至消失,轉身困難,要用連續數個小碎步才能轉身。
因為口、舌、鄂及咽部肌肉的運動障礙,病人不能自然嚥下唾液,導致大量流涎。言語減少,語音也低沉、單調。嚴重時可導致進食飲水嗆咳。在病情的晚期,病人坐下後不能自行站立,臥床後不能自行翻身,直到日常生活不能自理。
帕金森病的臨床表現與中醫學中“顫證”、“顫振”、“振掉”、“內風”、“痙病”等病證的描述相似。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是對本病的早期認識。其中“掉”即含有“震顫”之意。而《華氏中藏經。論筋痺第三十七》說,“行步奔急,yin邪傷肝,肝失其氣,則使人筋急而不能行步舒緩也。”所謂行走奔急,不能舒緩,恰如帕金森病的慌張步態。
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有“金牙酒”治療“積年八風五痙,舉身蟬曳,不得轉側,行步跛蹙,不能收攝”等病,這些特徵很像帕金森病所出現的動作遲緩和步態障礙。
孫一奎尤為傑出,他在《赤水玄珠》中首次把震顫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疾病統一命名為顫振證,強調顫振不能隨意控制,指出“顫振者,人病手足搖動,如抖擻之狀,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還對顫振的發病年齡和預後,也有科學論斷,說“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後乃有之,老年尤多,夫年老陰血不足,少水不能制腎火,極為難治。”
王肯堂的《證治準繩》中總結出一套因人施治的治療顫振的方劑,代表方是治老人虛顫的定振丸。
到了清代,張璐的《張氏醫通》系統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結合個人臨床實踐,指出本證主要是風、火、痰、虛為患,同時還對顫證的相應脈象做了詳細論述。強調氣血虧虛是顫證的重要原因,並創造大補氣血法治療顫證,指出“須大補氣血,人參養榮湯或加味人參養榮湯主之。”此法沿用至今,仍為中醫治療顫證的有效方法之一。
範無病治療此病自然又自己的一套方法,金針為主進行刺探尋找原因是必須的,而他的真氣則是不二利器,可以深入探究病人的體內情況,總結出氣血執行的癥結,然後在因症狀而施治,解決問題。
因此當對方問他還需要什麼醫療裝置的時候,範無病就順手從自己的身邊兒抽出了紫檀木針盒來,對眾人說道,“嗯,不需要別的東西,有這個就夠用了。”
說著範無病就從其中抽出了一根兩尺多長的金針來,在眾人的眼前晃動著。
他抽出了這東西來,幾個外國人都是吃了一驚,一名樞機主教更是護在了保羅二世的身前,有些緊張地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