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對於西班牙人從陸路發起攻擊的可能,鄭森並不是特別的擔心。因為西班牙艦隊受制於一路上缺乏可靠地補給點,補給上會面臨很大的困難。這也就決定了他們能夠攜帶的陸戰人員的數量一定相當有限。而且,在沒有港口的海灘上,靠小舢板,最多也只能運送一些只裝備著火槍的輕步兵登陸。這樣的軍隊,在面對著有防禦工事,有各種火炮支援模範軍的時候,又能有多強的戰鬥力呢?所以對於黃成提到的這三組炮臺在陸地方向上無法相互支援的事情,鄭森也沒有太在意,只是點了點頭。事實上,十全十美的防禦工事從來都是不存在的。而且,防禦工事,至少是鄭家的防禦工事,存在的意義從來都是進攻性的。
後世的馬漢,在他的《海權論》中,對於防禦工事的作用,有過精彩的論述。馬漢認為,在海戰中,防禦炮臺存的最大的意義就在於解放了艦隊,使得艦隊可以從保護港口的任務中解放出來,並投入到進攻性的行動中。鄭森認為這一觀點可以推廣到一切的防禦性設施。任何防禦性設施,最大的功用就是從防禦中解放出更多的部隊,並將之用於進攻性的作戰。如果在防禦工事後面沒有一支可以用於攻擊作戰的,能夠在海上,或是陸上的野戰中擊敗敵人的軍隊,防禦工事再完善,再堅固,意義也是有限的。這就是我大明在遼東不斷失敗的重要原因。從孫承宗開始,我大明的官員們對於和建胬“野地浪戰”充滿了恐懼,於是總幻想著能夠靠“城堡推進”,慢慢修城堡,一路修到瀋陽去。結果,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每次好不容易修起一座城堡,就被建胬來個圍點打援,然後,城堡就白修了,屯在裡面的物資也都送給了建胬。
但模範軍不同,模範軍可不是關寧軍那樣缺乏野戰能力的軍隊,它的組織形式吸收了後世軍隊的很多影響,無論是武器還是組織形式,可以說都是領先於時代的。而且這種領先,不僅僅是相對我大明軍隊,甚至是建胬軍隊的領先,也是相對於歐洲,相對於古二爺的領先。因而,在鄭森看來,西班牙人登陸作戰的威脅其實很有限。
“工期還來得及吧?”鄭森又問道。
“少將軍,來得及的。”黃成回答道,“只要那邊的水泥能供應的上,最多六個月,這三處炮臺就都能建好。”
在後世的建築技術中,水泥的生產和使用可是大殺器級別的。而且水泥生產在技術上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攔路虎,基本上只要能燒石灰,就能燒水泥。早在羅馬時代,羅馬人就已經會使用由火山灰和石灰石一起煅燒而成的原始火山灰水泥了。當然,真正現代的水泥要比這更復雜,效能也好得多。不過鄭森原本也不打算複製出完全現代水平的水泥,只要比一般的石灰泥漿強就行了。
鄭森隱約記得,後世的水泥,往往是用石灰石、黏土、爐渣之類的東西磨碎,攪拌均勻,然後高溫燒結,然後再磨碎而得到的。如今鄭家在瓊州建起了高爐鍊鐵,爐渣之類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副產品自然是不少的。至於石灰石和黏土,更是到處都有的便宜玩意兒。所以鄭森就讓人在這裡試著燒製水泥。
因為並不清楚水泥中各種成分的比例,鄭森只能讓那些工人們自己亂試。最終倒是弄出了一種還算不錯的水泥,不過因為生產過程中需要粉碎岩石,而鄭森可沒有電動球磨什麼的,只能有限的使用水力,所以水泥的生產效率一直不太高。
“那邊水泥的產量怕是不太夠吧?”鄭森問道。他也知道水泥生產中遇到的動力方面的問題必然會限制它的產能。
“要是到處都用這東西,那當然不夠。”黃成回答道,“不過我們這裡也只在朝著大海的那一面用水泥,所以還是夠用的。這座炮臺對著大海的一面差不多已經建好了,少將軍要不要去看看?”
鄭森點了點頭道:“我們過去看看。”
一行人便走到了炮臺靠海的一面的戰鬥室旁邊。這座炮臺是三座炮臺中最大的一座主炮臺,炮臺本身建造在一處本身有兩丈多高的一片高岸上,又用夯土築起了三丈多高的基座,基座的外層則用大條石砌成,條石之間則用為了避免基座在敵方的炮擊中崩塌,基座本身的坡度並不大。鄭森從上面俯視了一下下面,覺得如果一個人空著手,再加上助跑一段的話,應該可以直接衝得上去。不過真到了戰鬥的時候,炮臺上會有守衛隊,在守衛隊的排槍下,以及小炮的攻擊下,要想衝上來,那就難如登天了。
戰鬥室就建在這基座上。這座炮臺將安裝八門用於對海的大炮,其中包括四門二十四磅炮和四門十二磅炮,因而,在靠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