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保險是一個非常暴利的行業,在西方國家,保險費用已經成了gdp的重要組成部分,產業規模高達數萬億美元。
美國保險業發展較早,險種數量之多、覆蓋面之廣令人乍舌。
其中還有一些奇葩的存在,比如網際網路上網保險、解聘下屬員工遭報復險、被外星人綁架保險、意外婚禮保險、流產保險、收養子女失敗保險等等。
一些保險公司甚至喊出口號,說只要顧客有需要,公司就提供任何種類的保險......
世界上最初保險公司雛形,本來是民眾們為了抵禦天災、意外、大疾病等風險,平時定期繳納少量會費到一個資金池,在某個體遇到災害時,再從資金池出資救災。
目的是達到一人有難大家扶持,掌握資金池資金的人,並不靠資金池裡面的資金牟利,更類似於慈善組織。
曾經,保金繳納是民眾們自願進行,賠付得多,大家就多交一些,賠付得少,大家就少交一些。
後來商業化,變成保險公司規定一個數字,繳納之後賠付完,剩下的錢就變成公司的利潤,於是一切就變味了。
人生無常,誰都不知道明天可能會發生什麼,因此喜歡買些預防發生危險的保險。
查出生病後再去買保險,保險公司絕對不會受理,可見它根本不是自吹自擂的慈善行業,完全是被利益所驅使的商業組織。
買保險的人就如同買彩票,每人出一點錢建立“獎金池”,發生意外就中獎了,能拿到一筆錢,積存在“獎池”裡的錢,除去支出和稅務之後,就都是公司股東的利潤。
一般而言,保險公司賠付得少,賺得多,在暴利驅使下,無數保險推銷員開始用未發生的風險當誘餌,吸引民眾們購買可能用得上、也可能用不上的保險。
就是這種模稜兩可,使得心存疑慮和擔憂的人們,乖乖掏口袋交錢,保險在某些時候確實有用,但定價高了些,使得它成為少數人的牟利工具。
這些保險金,在全球範圍內養活數百萬人,巴菲特就是靠著幾家保險公司,賺取到現在身價的絕大部分。
將來世界五百強公司當中,有十分之一都是保險公司,可見這個行業究竟多賺錢,甚至有人喊出“保險就是變相傳銷”這種口號。
據某作者從事保險行業的老媽介紹說,某家華夏保險公司,假如招了一名全無經驗的推銷員,其業務佣金是一個月880元,上一級主管就可以分得兩千。
如果招一位績優業務員,他每個月賺4000元,上線就能賺到五千多,再上線能賺一萬多。
相比兩者的模式,確實能找出些相似之處,只不過一個是合法的、一個是違法的。
後來被批評責罵的多了,再加上行業競爭厲害,才推出一些帶有增值性的業務,變得更加人性化。
而在如今這個年代,保險確實暴利十足,韓宣看見自己飛機保單時候,臉都是黑的。
剛剛見到的太平洋保險公司,韓宣記得它將來會是華夏最大的保險公司之一,名列世界五百強中等位置,這讓他對太平洋保險公司產生濃厚興趣。
對普通人而言,保險業務是讓他們很糾結的存在,不願意買,卻又不敢不買,生怕出現什麼天災*。
而對韓宣這位投資者而言,保險業絕對是讓他眼饞的香饃饃,如今華夏剛改革開放不久,居民們手裡才開始有錢,隨著經濟發展,華夏保險業的黃金髮展時間即將到來,現在進入剛剛好。
之前預想要來華夏投資的行業中,就有保險業的存在,人壽、人保等都是國有企業,太平洋保險公司也算國資。
不過它剛成立沒幾年,現在大多數企業都改革,保險業也在不例外,規模小、成立時間短的太平洋保險,很可能成為混合所有制企業改革的目標,韓宣準備去試試,看看它接不接受融資。
路過外灘十八號時候沒有進去,韓宣和安雅手牽手,打著傘從路邊走。
身上是情侶款的短袖,一黑一白,圖案為頭上套著三角小內的胖皮卡,腳下也是情侶款人字拖。
公交車從馬路上緩緩穿過,來到外灘十二號門口時候,意外發現外灘九號靠近街道的這一邊,牆壁上露出半截紅色的車屁股。
韓宣看見後笑道:“這種裝飾品很有意思,但汽車不吸引人,如果弄個伸出來的恐龍頭,應該會更有趣。”
很快他就被打臉了。
路邊行人團團往九號樓那邊走,還聽見有人說汽車突然撞窗而出,掉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