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到《南方日報》跑一趟,“直接找他們談談,也許能解決問題”。
到了報社,讀者來件組的陸夢羊同志接見了我。可是,他還沒把我的情況摸清楚,就把我當成不安心農業生產,盲目流入城市的農村青年,幫助我解決“思想問題”,並批判我想知道丁穎同志(著名水稻專家)的“千粒穗”經驗是竊取別人的勞動果實。我向他解釋後他才說:“好吧!你先回去吧!你的意見和要求很不小,我們得再考慮考慮,以後再幫助你解決。”
三天又過去了。在鄧漢同志的鼓勵下,我又一次到報社去。這次,他們替我給廣東農業廳的負責同志寫了封簡單的介紹信。
我拿著這封介紹信到了省農業廳,我把信交給傳達同志,等了一陣,傳達同志出來把原信交給我了。信上用紅毛筆批了這麼一句:“華南農學院李副院長接洽。”
我拿著這封信到了石牌,見到了華南農學院李沛文副院長。李副院長很熱心,聽了我的要求和意見後,他表示願意幫助我。並介紹我到省農業試驗場稻作場參觀了丁穎同志的“千粒穗”的標本(只是看了一下,因沒有人詳細講解),幫助我找學習的地方,但由於當時的確有些客觀困難,都沒有成功。
我想,我是個青年人,青年團的組織一定會幫助我的。在這期間,我到過青年團華南工委兩趟。可是組織部的溫玉清同志簡單地說:“這是農業廳的事,你還是去找農業技術部門吧。”
就這樣,我白跑了一趟廣州。回到家以後,我的心很久都安不下來……
後來,他的母校羅定中學的行政部門和師生們聞知此事,為他送去一些實驗用器材和書籍,才使他將實驗進行下去。楊明漢:《僅僅是開始》,《中國青年》,1955年第10期;《冷淡與打擊——記楊明漢在革新技術中的遭遇》,《中國青年報》,1955年4月14日。
1954年11月,他的實驗終獲成效,廣東省農業廳廳長、華南農學院院長即上面提到的著名水稻專家丁穎等人聞訊後,先後到他村裡參觀了水稻實驗田,肯定了他的成績,也幫助他解決了許多具體困難。楊明漢從此名揚全國,他於是月入團,被評為農業技術革新能手、先進知青典型,各省、市團委也紛紛發出通知,要求青年學習他的先進事蹟。
動員的框架就這樣大體搭起來了,以“活生生的”先進知識青年典型來教育青年,是這個框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典型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組織按照當時政治上的需要來發現和培養,而一個普通青年一旦成了典型,他也要根據組織的需要來成長,在那種能夠把“做黨的馴服工具”作為口號公開喊出來的氣氛下,沒有人認為這有什麼不對,不正常。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一條可行的道路(1)
在這場運動中,全部工作的重點,都是落實在“動員”二字之上的,就是千方百計把青年動員回鄉。從這點來說,到1956年春為止,工作的進展情況還是順利的,這與當時合作化運動進入高潮,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草案的公佈以及隨之進行的誇大宣傳很有關係,很多青年思想中產生了農村就要跨入社會主義、一切都會好起來的錯覺。
截至1954年10月為止,據遼寧、河南等11個省、北京等3個直轄市和湖北、四川兩省部分縣、市的統計,初中畢業生已經從事生產勞動或參加其他工作的有77000餘人,佔不能升學人數的78%。另據遼寧、北京等7個省、市和江蘇等4個省的部分縣、市統計,高小畢業生從事工農業生產或參加其他工作的有446000餘人,約佔不能升學人數的68�5%。沒有就業的,大都是家住城市的年紀較小的學生。
從參加生產勞動的具體情況來看,不能升學的高小畢業生主要是從事農業生產,其次才是從事工業生產。如遼寧、吉林、陝西、青海、甘肅5省已經從事生產勞動的27萬多名高小畢業生中,將近88%的人從事農業生產,從事工業生產或其他工作的只佔12�1%。不能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在工業發達的省市或靠近工業發達地區的省,從事工業生產的人數就較多,如河北省初中畢業生參加工業生產的佔從事勞動生產或其他工作的63�6%(參加農業生產的只佔6�4%),旅大市達到89�5%。與此相反,在互助合作運動發展較快而工業不甚發達的河南省,不能升學的初中畢業生只有約17%從事工業生產,其餘絕大部分從事農業生產。國家從中總結出了這條動員知青務農的道路是可行的,今後不僅是對高小畢業生,就是對不能升學的初中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