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章程規定:各個農業合作社併為公社,根據共產主義大協作的精神,應該將一切公共財產交給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補,社員轉入公社,應該交出全部自留地,並將私有的房基、牲畜、林木等生產資料轉為公社所有。
對此,赫魯曉夫不以為然。他批評說:“毛解散了中國的集體農莊,創造了公社來取而代之。他把農民連同他們的一切個人所有全都公社化了。這簡直是荒唐。生產資料集體化是一碼事,而把個人所有公有化則完全是另一碼事——而且這種做法肯定會導致許多令人不快的結果。過了一段時間,他們又把公社轉成了軍事組織。結果,一直搞得很有生氣的中國農業突然一下子遭到了嚴重挫折,農村爆發了饑荒。”①
。。
毛澤東給蘇聯人留面子(1)
3。 毛澤東主張,在過渡問題上還應該給蘇聯人留點面子
趕超西方發達國家,搞“窮過渡”,這是中蘇犯過的通病。早在1939年,斯大林在聯共(布)十八大上宣佈,蘇聯進入了“逐漸過渡到共產主義的階段”。3月22日,蘇聯《真理報》發表了一篇極具誘惑力的社論。該社論聲稱:“十八大將作為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偉大勝利道路的代表大會載入史冊。共產主義!這個對許多人來說是不能實現的理想,對於我們,十八大的同代人,共產主義就是最近的明天。”隨後爆發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蘇聯人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設想。但是,戰爭剛剛結束,即1946年,斯大林又滿懷信心地宣稱:“一個國家內的共產主義,特別是在蘇聯這樣的國家內,是完全可能的。”22年後,中國人竟然也討論起“一個縣能否進入共產主義”的問題。
1958年前後,赫魯曉夫關於向共產主義過渡的調子越唱越高。莫斯科打算從1959年起,在12年內到達共產主義。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一大上宣佈,蘇聯進入了“全面開展共產主義建設時期”。
1958年3月,毛澤東看到一份報告,介紹了河南一個縣改變落後面貌的事蹟。這一事蹟感動了毛澤東,他看後興奮不已,欣然命筆,寫了一篇《介紹一個合作社》的短文,登在6月1日的《紅旗》雜誌和《人民日報》上,轟動了全國,把已經鼓動起來的群眾的狂熱情緒推向新的高潮。毛澤東相信,“六億人口是一個決定的因素。人多議論多,熱情高,幹勁大。”“中國六億人口的顯著特點是一窮二白。這些看起來是壞事,其實是好事。窮則思變,要幹,要革命。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他宣佈:“由此看來,我國在工農業生產方面趕上資本主義大國,可能不需要從前所想的那樣長的時間了。”毛澤東還對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說:“十年可以趕上英國,再有十年可以趕上美國,說‘二十五年或者更多一點的時間趕上英美’是留了五年到七年的餘地的。”
於是,毛澤東同莫斯科為建成共產主義展開了競賽。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甚至宣佈,中國應該超過蘇聯,提早進入共產主義。他相信,中國人口多,現在有六億,再過十幾年就是八億。人多幹勁大,一干就會超過英國、美國。中國有這麼多的人口,為什麼不能成為世界第一大國?他甚至在黨內一次會議上說,在延安的時候,林彪對我說,將來中國要趕上蘇聯,當時我還不相信,我想蘇聯也在進步呀!現在我相信了。我看中國的共產主義可能提前到來,因為我們的方法比蘇聯的好,速度比蘇聯快,再加上有6億人口和蘇聯的技術援助,當然應當走到前面去。①他甚至還說,蘇聯人提出了“技術決定一切”、“幹部決定一切”的口號,我們中國就不提這類口號。我們有自己的口號,中國的口號既“高明些”,又“快些好些”。②
蘇共二十一大召開前夕,莫斯科公佈了蘇聯的七年計劃,其中規定:在1959年到1965年,蘇聯的鋼產量將達到8600萬至9100萬噸,石油達到2億3千萬至2億4千萬噸,發電量達到5000億至5200億度,糧食產量將達到100億至110億普特。這個計劃以其“空前巨大的規模”和“飛躍發展的速度”,擺開了“向共產主義邁進的雄姿”。1958年11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蘇聯走向共產主義的巨大步驟》的社論,介紹了蘇聯的七年計劃。
毛澤東不知道蘇聯的計量單位1普特等於中國的多少公斤,連忙讓人去查一查。經查,1普特等於公斤。
蘇聯七年計劃的公佈和蘇共二十一大的召開,意味著莫斯科加快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步伐。毛澤東由此提出中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