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說有笑,楊三瘦無法下手,只好暗中跟隨。
葉小天趕的是馬車,他們是甩開兩條腿步行,如果葉小天全力趕路,他們根本就追不上,好在葉小天知道怎麼趕也得至少兩天路程,這馬是劣馬,也沒有多少長勁兒,所以一路走得不急,他們勉強還跟得上。
但是到了第三天早上,因為今天就能趕到銅仁,葉小天加快了速度,楊三瘦三人緊趕慢趕的,還是被遠遠甩開了。
午後,葉小天與薛水舞和樂遙終於趕到了銅仁,水舞和樂遙一進銅仁城,就掀開轎簾東張西望,興致勃勃,福娃兒跟老太爺似的躺在座椅上,抱著兩根竹筍呼呼大睡,它才不管到了哪兒,有得吃就好。
銅仁在大明建國初本隸屬於思南宣慰司,一聽這名稱就知道,是歸大土司管的,統治該地的大土司正是安宋田楊四大家之一的田家。
田氏家族從隋朝開皇年前就成了該地的統治者,千百年下來,根基深厚。勢力龐大,貴州幾百個大大小小的土司。其中差不多有二十分之一都是姓田的,田氏土司中勢力最大的有兩個。其根基之地分別在思州和思南。
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貴州土司相繼歸附,但是這些土皇帝都是既不聽調也不聽宣的主兒,只是隔三岔五給朱重八送點土特產品意思一下,表示我是你的臣民也就行了。
朱元璋做夢都想把貴州拿下來,完全置於自己治下,這個突破口他就選在了田家。當時田氏土司中勢力最大的是田仁智和田仁厚,智、厚兩係爭得十分激烈,田仁智贖通大臣。爭取到了思州宣慰使一職,但思州的真正大土司是田仁厚。
田仁厚此前曾經降過陳友諒,陳友諒敗北後又降了朱元璋,也向朱元璋爭取宣慰使的任命。老謀深算的朱元璋是何等人物,他的錦衣衛早把貴州情形詳細稟上,他卻佯作不知,似乎上了當似的,又把田仁厚也委任為思州宣慰使。
一山不容二虎,思州、思南兩地的田氏大土司為了爭奪正統地位。開始大打出手。不過老朱的佈局沒來得及收網就駕鶴西歸了。他那無能的孫子朱允炆坐擁整個天下,結果四年的功夫,就被只有燕京一隅的燕王朱棣打了個落花流水,天下換了主人。
永樂大帝登基後。田氏兩大土司正打得不可開交,人腦子都快打成狗腦子了,永樂是雄才大略之主。自然明白老爹當年佈下這一局的真正用意,就算不明白。眼見如此情形,他又豈會放過。
永樂皇帝笑眯眯地出面勸和了一陣。二田都不肯退讓,反而打得更厲害了,這時永樂翻臉了,趁著二田爭鋒元氣大傷,悍然出兵罷黜了兩個大土司的宣慰使之職,將思州、思南兩地分割為銅仁、思南、石阡、烏羅、思州、鎮遠、黎平、新化八府,設貴州布政司總轄之。
父子兩代,佈局十年,終於把朝廷的手插進了群山環繞的貴州城,不過貴州情形實比朱元璋父子預料的還要複雜,永樂大帝雖然把手插了進去,一時卻解不開這團亂麻,攥不起這團散沙。
緊接著永樂大帝就忙活掃北去了,還把京城從南京搬到了北京,貴州之事就暫且擱下了。他的後代們可沒有他那麼強大的本領,於是朝廷對貴州的控制,始終進展緩慢。
其實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當初永樂皇帝就算把精力放在貴州,也未必就能在他有生之年完全解決問題。他五徵漠北,打得韃子望風而逃,可也只是打敗,而無法有效佔領和統治,實在是因為得與失之間不成比例,結果百十年下來,那兒還是遊牧民族的天下。
貴州情形大抵相似,直到此時,已經到了萬曆年前,這裡依舊是朝廷的一大負擔,全省稅賦不及東南一小郡,年年都要朝廷撥付鉅款治理。這裡的人文環境、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以及當時朝廷對地方的統治條件,註定了永樂皇帝的設想只能是一個無法實現的美好願望。
以銅仁來說,一直到五百年後的今天,這裡的漢人還不到當地總人口的百分之三十,而當時最多也只有百分之十五,再加上交通不便、訊息閉塞,是以真正掌握話語權的還是當地人。
田氏雖然吃了大虧,銅仁也置於布政司治下了,但這裡的知府卻是土知府,也就是世襲官,正式官名叫提溪長官司長官,元朝時稱為達魯花赤。當地人則稱為提溪張氏長官司,因為統治該地的土知府姓張,一直姓張。
銅仁張氏並不像安宋田楊四大家一樣歷史悠久,這個家族統治銅仁的歷史不過三百多年,其實三百多年的統治也不算短了。中國歷史上的王朝,超過三百年國祚的不多,但是對這些土司們來說,三百年還只是一個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