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看看你是否能夠以積極的、良性的話語來跟自己進行內心的對話?例如,當那個“如果一件事情不能做好,那麼它就不值得做”的聲音出現時,你可以這樣應對:“這是不對的,做總比不做好。”或者,當你的內心出現這樣的聲音:“小心!你還沒有準備好!”你可以這樣為自己鼓勁:“雖然我不太瞭解自己所做的事情,但是沒關係,至少我可以嘗試一下。”像這樣鼓勵自己的內心對話對你的身心都有好處。當你的關注點有意識地從負面情緒轉移到正面情緒,你就是在打破固有的大腦執行模式,而在你的大腦中創造出一個新的執行模式。
家庭傾向
多年來,我們從拖延者那裡發現,在他們的敘述中一共有五個基本的家庭傾向,這五個傾向和與之相伴隨的內心恐懼是形成拖延的心理原因,它們是:施壓、懷疑、控制、依附和疏遠。所有這五個傾向在每個家庭中多多少少都存在著。在你的家庭中,是哪些傾向的特殊混合造成了你的拖延呢?或許存在著一個突出的基本傾向,也可能你在其中接收到一堆令人混淆的資訊。例如,有些家庭要求他們所有的家庭成員向一個高標準的要求靠攏,而另一些家庭主要關心的則是對家庭的忠誠表現。透過反省這五個家庭傾向如何交織在一起對你產生影響,你或許才有可能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下看清你的自尊是如何發展的,你的拖延習性是如何養成的。
施壓傾向
在以個人成就為取向的家庭中,施壓傾向是很明顯的。有時這種情況存在於顯赫成就代代相傳的家族,他們自然地期望孩子也能成就一番事業,有時則是父母因為對自己的生活和地位不滿意,所以把建功立業的期望放在孩子身上。在施壓家庭中,唯一值得讚賞的就是表現一流。有優點並不算數,要完美才行;缺陷被認為是無法接受的。錯誤是失敗的證據,因而也是令人感到羞恥的,“如果你不是第一,就什麼也不是!”如果你被認為只能是第一,而不能稍有表現不佳,這樣的壓力會成為一種沉重的負擔,從而造成一個人的適應不良,導致完美主義和拖延症。在一項大學生的調查研究中,適應不良性完美主義者跟父母的高期待和苛刻要求關係密切,這些學生對怎樣滿足他人的期待往往顯得過分操心。
表現平凡是無法被接受的,有時這樣的資訊是以支援的形式來傳遞的:“你是這樣聰明,你可以做到任何你想做到的事情!”聽到這樣過分的而又不區分場合的讚揚往往會讓一個孩子覺得不真實和迷惑不解,最終會使他覺得自己無法勝任。或者,表現平平也可以歸咎於外部因素,而不去追究你本人,但是這種態度傳遞出這樣一個資訊:要不是外部因素的干擾,你的表現會是一流的。這似乎在說,你真實的能力不足以證明它自己,而要靠虛假的裝點才能達到真正優秀的地步。
兄弟姐妹也在施壓家庭中扮演了某種角色。有一個“完美”的兄弟姐妹會驅使你想要比他或她更加完美(比完美更加完美的又是什麼呢?)。或者,為了填補家裡另一個孩子的失敗,你可能成了家裡寄託希冀的一個替補。一個轉學過來的大學低年級學生差點因為考試不合格而被大學拒之門外,他滿眼含淚地懇求說:他不可以失敗,因為他的其他兄弟毫無長進,他是家裡剩下的唯一可以讓父母驕傲的孩子了。
成功的壓力不僅僅來自於家庭。瑞可是一個聰明的墨西哥裔美國人,他是他們那個加利福尼亞小村莊裡第一個從大學畢業的人。小鎮上的每一個人都對他在研究生學院的學業進步津津樂道。當瑞可回家過寒暑假時,他感到許多人不僅希望他能代表他的村莊,還能代表所有的墨西哥裔美國人。這樣的稱讚對瑞可來說不僅是一種榮譽,也是一種責任——他不知道自己能否擔負起這個責任。他在撰寫博士論文的時候拖了許多年,因為他總是感到這篇論文還不夠優秀。
然而,你在家裡感受到的壓力,其焦點很可能在於你所做的,而不是你的身份。如果你在家裡是否被接受是跟你是否功名顯赫聯絡在一起的,那麼你就會拖著不去冒這樣的險,因為這總比在盡了自己最大努力之後卻功虧一簣要強。
懷疑傾向
當懷疑傾向在家庭中佔據主導的時候,它所傳遞的資訊是:“你不具備哪些必備的條件”。懷疑可以以直接的方式表現出來——“你驕傲什麼呀?這只不過是一場壘球賽而已”,或者透過興趣索然的態度,以間接的方式表現出來。只有當孩子所做的事情引起大人的興趣的時候,大人才會鼓勵孩子,這讓孩子無法在自己的興趣基礎上建立信心。那些自己生活一團糟的父母可能會傳遞給孩子這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