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部分

我們知道“新移民”孩子對香港社會的看法。他們如果都在林婕所處的那種環境下成長,今天“心靈的創傷”難免變成明天社會的創傷,這才更加令人心寒。

香港孩子眼中的“新移民”(1)

2000年1月

上星期的《香港觀察》談到,特區政府教育署署長羅範椒芬有感於來自內地的“新移民”學生林婕自殺,向全香港的教師發出一封電子郵件,據說引起某些教育界人士的擔憂。他們認為,她的信會使公眾認為香港的教師“有歧視新移民之嫌”。她則解釋說,自己完全沒有這樣的意思。

教育署署長是老實人,她可能真的沒有那種意思,但這並不能夠改變香港學校中“新移民”學生受歧視的現實。也許不是多數教師都這樣,更不是所有教師都這樣,不少教師還特別關心和幫助他們,付出許多心血;但如果說香港的中小學教師都不歧視來自內地的學生,那也有違事實。不僅有教師歧視,更有許多學校公開歧視他們,尤其是那些貴族化的英文“名校”。舉一個例子:我認識的一位女孩子,原先是上海某重點中學的高材生,前數年隨父母移居香港。她先到一所“名校”申請入讀,校方聽到她是內地來的,連成績單都不看一眼就回絕:“你先到別的學校讀兩年再說。”經朋友介紹,她又到另一所中文“名校”提出申請,校方同意她參加入學考試,但也強調內地來的學生可能要降一級。好在學校發現她的考試成績優於一般的香港學生,不僅同意她入學,而且不必降級。只過了半年,她就克服了英語、廣東話、電腦等方面的困難,成為全年級“尖子”。現在,她已到美國某“常春藤”大學讀企業管理碩士課程。近兩年,由於“新移民”學生人數增多,學校對他們的歧視更加普遍,特別是降級入讀的幅度越來越大,只降一級已算幸運。如果課室裡有些學生比別人高出一大截,多半是“新移民”。他們有些來自比較落後的農村,到香港後讀書確有困難。但他們被校方硬插在小好多歲的同學中,往往更加覺得抬不起頭來,更缺乏學習的動力。另外一些本來成績較好的學生,像林婕在內地讀的是省重點中學,來香港被迫降掉幾級,難免感到是對他們的羞辱。林婕的遺書,代表了相當一部分“新移民”學生對香港社會的看法。那麼,香港本

地學生又是如何看待這些新同學的呢?香港一本名叫《黃巴士》的兒童刊物,設有專門刊登讀者來信的“麥嘜信箱”(“麥嘜”是香港一隻“土產”卡通小豬的名字)。去年二月,一位署名的讀者來信談了對“新移民”的看法,立即引來小讀者“豆腐和蘋果”的回應。接著,《黃巴士》的編輯每天都收到一沓沓的來信,“麥嘜信箱”也變成“新移民問題時事論壇”。不久前,《黃巴士》把這些讀者來信匯整合書,題為《我的新移民同學》。書中刊出的是來信原件,讀起來雖然吃力一點,但透過他們的一筆一畫,應該更加能夠把握背後的心態。“立志投身教育工作”的在信中說:“近日,中國內地湧來了一大群孩子。他們放棄了安定的生活,離開了相識多年的朋友同學,千里迢迢跟著父母到這裡來,又偷渡又靜坐又上法庭地弄了一大堆……這些孩子被迫偷渡來港,其中一個目的是接受良好的教育。可是,據我所知,他們的校園生活並不愉快啊!校園是陌生的,課程和制度是陌生的。他們在學業上追不上姑且不談,最慘的是得不到同學們的接納!“真的,雖然新移民學生在學校裡越來越多,但排斥現象卻仍然是存在的,土生土長的香港孩子嘲笑新移民的孩子,不肯接近他們,甚至不肯幫助他們……多番生活的折磨使可憐的新移民孩子變得自卑、嫉妒,不再活潑且沉默。但我更心痛的是:物質的充裕、家長的驕縱使可憐的香港孩子變得驕傲,沒有愛心和同情。”信的末尾還附有一首送給“天下孩子”的小詩。“豆腐和蘋果”的來信對錶示“十分憤怒”。他們認為香港同學幫助“新移民”同學,他們連一聲“多謝”也沒有;課程給他們拖慢了;他們又不守秩序,上課時交談,說香港同學壞話;“新移民”來香港之後不做工作,向政府拿“公援”(救濟金)……“真是不公平啊!”(信中夾了太多廣東話口語,無法原文照錄。這個是香港學生中文水平日益低落的一個主要原因,但這幾年推行的“母語教學”只不過是廣東話教學,而且連所謂的“優質報紙”都夾帶很多廣東話口語,能夠責怪學生嗎?)接著的來信壁壘分明。讀者“小希子”指責“新移民”同學上完廁所不沖水,回家一個人過馬路,頑皮。他(她?)最不滿的是“新移民”使得香港人找不到工作,許多人失業,只好都去拿“公援”,弄得政府也窮下來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