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那麼怎麼辦呢?最好腦海裡思考問題,不要單打一,同時多思考幾個,而且要念念不忘,永遠不讓自己的腦子停擺,永遠在思索著什麼。這樣一來,你搜集面就會大得多,漏網之魚也就少得多,材料當然也就積累得多。“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一旦用起來,你就左右逢源了。

蒐集資料必須有“竭澤而漁”的氣魄

1988年

對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的人來說,資料是最重要的。在舊時代,雖有一些類書之類的書籍,可供蒐集資料之用,但作用畢竟有限。一些飽學之士主要靠背誦和記憶。後來有了索引(亦稱引得),範圍也頗小。到了今天,可以把古書輸入電腦,這當然方便多了。但是已經輸入電腦的書,為數還不太多,以後會逐漸增加的。到了大批的古書都能輸入電腦的時候,蒐集資料,竭澤而漁,便易如反掌了。那時候的工作重點便由蒐集轉為解釋,工作也不能說是很輕鬆的。

我這一生,始終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工作。我搜集資料始終還是靠老辦法,笨辦法,死辦法。只有一次嘗試利用電腦,但可以說是毫無所得,大概是那臺電腦出了毛病。因此我只能用老辦法,一直到我前幾年集中精力寫《糖史》時,還是靠自己一頁一頁地搜尋的辦法。關於這一點,我在上面已經談到過,這裡不再重複了。

不管用什麼辦法,蒐集資料決不能偷懶,決不能偷工減料,形象的說法就是要有竭澤而漁的魄力。在電腦普遍使用之前,真正做到百分之百的竭澤而漁,是根本不可能的。但是,我們至少也必須做到廣徵博引,鉅細不遺,儘可能地把能蒐集到的資料都蒐集在一起。科學研究工作沒有什麼捷徑,一靠勤奮,二靠個人的天賦,而前者尤為重要。我個人認為,學者的大忌是僅靠手邊一點蒐集到的資料,就茫然做出重大的結論。我生平有多次經驗,或者毋寧說是教訓,我對一個問題做出了結論,甚至頗沾沾自喜,認為是不刊之論,然而,多半是出於偶然的機會,又發現了新資料,證明我原來的結論是不全面的,或者甚至是錯誤的。因此,我時時提醒自己,千萬不要重蹈覆轍。

總之,一句話:蒐集資料越多越好。

如何利用時間如何利用時間

時間就是生命,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而且時間是一個常數,對誰都一樣,誰每天也不會多出一秒半秒。對我們研究學問的人來說,時間尤其珍貴,更要爭分奪秒。但是各人的處境不同,對某一些人來說就有一個怎樣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的問題。這個怪名詞是我杜撰出來的。時間摸不著看不見,但確實是一個整體,哪裡會有什麼“邊角廢料”呢?這只是一個形象的說法。平常我們做工作,如果一整天沒有人和事來干擾,你可以從容濡筆,悠然怡然,再佐以龍井一杯,雲煙三支,神情宛如神仙,整個時間都是你的,那就根本不存在什麼“邊角廢料”問題。但是有多少人能有這種神仙福氣呢?魯鈍如不佞者幾十年來就做不到。建國以來,我搞了不知多少社會活動,參加了不知多少會,每天不知有多少人來找,心煩意亂,啼笑皆非。回想“十年浩劫”期間,我成了“不可接觸者”,除了蹲牛棚外,在家裡也是門可羅雀。《羅摩衍那》譯文八巨冊就是那時候的產物。難道為了讀書寫文章就非變成“不可接觸者”或者右派不行嗎?浩劫一過,我又是門庭若市,而且參加各種各樣的會,終日馬不停蹄。我從前讀過馬雅可夫斯基的《開會迷》和張天翼的《華威先生》,覺得異常可笑,豈意自己現在就成了那一類人物,豈不大可哀哉!但是,人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是能夠想出辦法來的。現在我既然沒有完整的時間,就挖空心思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在會前、會後,甚至在會中,構思或動筆寫文章。有不少會,講話空話廢話居多,傳遞的資訊量卻不大,態度欠端,話風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這個”、“那個”,間之以“唵”、“啊”,白白浪費精力,效果卻是很少。在這時候,我往往只用一個耳朵或半個耳朵去聽,就能兜住發言的全部資訊量,而把剩下的一個耳朵或一個半耳朵全部關閉,把精力集中到腦海裡,構思,寫文章。當然,在飛機上、火車上、汽車上,甚至腳踏車上,特別是在步行的時候,我腦海裡更是思考不停。這就是我所說的利用時間的“邊角廢料”。積之既久,養成“惡”習,只要在會場一坐,一聞會味,心花怒放,奇思妙想,聯翩飛來,“天才火花”,閃爍不停。此時文思如萬斛泉湧,在鼓掌聲中,一篇短文即可寫成,還耽誤不了鼓掌。倘多日不開會,則腦海活動,似將停止,“江郎”彷彿“才盡”。此時我反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