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中產階層生活風格的顯著標志性,福塞爾發現,絕大部分美國人寧願成為中上層階級,也不願成為上層階級或“看不見的頂層”,“對於中上層階級而言,一切都是遊戲(實為‘生活的遊戲’),難怪他們天生就對高爾夫球、網球和遊艇等無聊的活動興致勃勃。”同上引書,第33~36頁。
這種休閒的“標籤”說在當代社會學家的理論研究中得到了明確的闡述。“休閒並非對時間的自由支配,那只是它的一個標籤。其基本規定性就是區別於勞動時間的束縛……在其一切符號之中、在其一切姿態之中、在其一切實踐之中及在其一切話語之中,休閒靠著對這樣的自我、對這種持續的炫耀、對這個標誌、對這張標籤的這種展示和過度展示而存在。”讓·波德里亞:《消費社會》,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第178頁。
那麼,西方中產階層的這種休閒標籤是西方社會的獨有產物還是一種普適性的存在?中國中產階層的休閒生活當中是否也存在類似的地位標籤?
中國大眾傳媒中的中產階層呈現出貴族、小資與布波族雜糅的藝術化的形象:“我們的中產,已遠遠不是一箇中性的概念了。它是一種時尚、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財經理念,這群人就在商家和社會調查者的攪和之下,變得身份曖昧、面目模糊。”許海峰編《你中產了嗎?》,團結出版社,2003,第87頁。時尚雜誌、娛樂晚報的渲染自不待言,在一些堪稱客觀的調查著作中也不乏對“優雅”、“時髦”、“高貴”的中產生活方式的報道:“幾十年來,高爾夫球昂貴的消費一般百姓難以玩得起,它只是中產者的運動……像馬利權一樣定期來北京京城高爾夫俱樂部打球的人不少,他們大多是在商界崛起的成功人士、演藝圈的名人和外國駐京使館人員,甚至還有不少從全國的某個地方,甚至國外的某個地方乘飛機趕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這個貴族俱樂部就是中國經濟生活上的一個晴雨表,每個週末上演著流行中國的‘新聞聯播’。”陳冠任、易楊:《中國中產者調查》,團結出版社,2004,第263頁。諸如馬利權這般“貴族中產”們帶著些許奢靡色彩的瀟灑休閒是否便可代表當今中國中產階層閒暇生活的典型形態?答案卻無法肯定,就在同一本書中,我們也看到了對中產階層休閒生活的另外一種描述:“工作壓力大,緊張的工作不斷掏空他們的智慧和體力,淘汰的壓力與發展的壓力使他們感到危機四伏……他們的身心高度緊張,患得患失,工作的餘暇獲得的不像是幸福更像偷來的快樂。”同上引書,第356~357頁。那麼,中國當代中產階層的閒暇生活境況是否果真如此了無生氣?中國的中產階層是一個沒有標籤的“無特徵的階層” 嗎?同上引書,第110頁。是根本不存在標籤,還是表達的方式不同?那些在收入、職業、教育等方面屬於中間階層的人們是否空有著閒暇生活的資源和能力,實際上卻過著與低消費層等非中產階層一樣的閒暇生活?
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形象,儘管二者所要描述的是同一物件。中國中產階層的閒暇生活狀況究竟如何,還有待於我們更深入地探討,這一問題,也構成了本文論述的核心。
。。
西方中產階層的休閒邏輯(1)
在討論中國的中產階層休閒問題之前,我們有必要在社會學的整體視野中對相關問題的理論脈絡進行一番梳理。首先需要明確的便是,屬於生活方式一部分的休閒生活何以成為西方中產階層的地位標籤?在西方中產階層理論中,這種休閒標籤如何產生、發展,如今正面臨怎樣的變遷?
中產階層理論的變遷與生活方式視角的凸顯
雖然中產階層性質的基本規制要素仍不可避免地取決於生產關係,但生活方式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韋伯提出了“生活機會”的影響概念,主要視點從馬克思偏重的生產領域轉入市場,認為成員的身份是建構階級的重要手段。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商務印書館,2004,第338~339頁。及至帕森斯時代,隨著市場體制和組織體制的進一步分化,以職業為主導的分層模式十分流行。米爾斯在科層制興起、白領階層壯大的背景下考察了沒有財產的“新中產階層”的狀況,他將美國的老中產階層純粹以財產命名,對當時的新中產階層則以職業來劃分。C�賴特·米爾斯:《白領——美國的中產階層》,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布迪厄則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論述文化資本的傳承對中產階層地位獲得的作用,提出了綜合主觀與客觀標準的###模型。阿爾文·古爾德納關注後工業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