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部分

段坤立刻追問:“什麼重點?”

林文擦了擦手上的汗,說:“先不說這個,我先解釋一下你觀察到的四點不同。聽仔細了,這四點比較複雜,我只說一遍。”

段坤點了點頭,集中了精神。

林文正式開講:“先說說第四點,我為什麼極少看轉速錶卻要求你看。這完全是水平差異造成的。我不看是因為我已經能做到光用耳朵聽就可以知道轉速多少,但你不行,你還沒完全聽透這副4G63的聲線。要知道,人車溝通是很重要的,引擎的聲音確實可以告訴你何時應該加、減擋。這段日子我也沒少開這部,完全掌握了4G63的聲線,你多用點心,估計沒幾天就能像我一樣了。”

段坤不禁為林文叫絕。

林文繼續給段坤上課:“第三點甩尾掉頭其實不難,這是地道的小伎倆,看過一遍你基本就會了。這招在生活中沒什麼大用,太費車。但是和別人飆車的時候遇到狹窄的折返點,這樣激烈的甩尾還是必要的。記得剛才的兩處髮夾彎嗎?如果路面再窄一點的話,四驅的Evolution過那種彎時也常用到拉手剎這麼極端的甩尾方法。”

“好過癮,帥死了!”段坤打斷林文發表感嘆,“剛才那一下真的很酷!”

林文不好意思地笑了笑:“過獎,過獎!雕蟲小技,何足掛齒!我接著說一、二點。”

林文又恢復了認真嚴肅的表情,他整理了一下思路,說:“一、二點是你提出的四點當中最有價值,也是最專業的兩點。先說第二點,其實就是攻彎的路線問題。先問你一個問題,你常看F1嗎?”

“常看。”段坤說道。

“那你有沒有注意過F1賽道上哪個地方的黑色胎印最多?有沒有觀察過車手的過彎動作?”林文又提出問題。

“嗯……”段坤認真地想了一會兒,“這個我有點印象,起點胎印多,再就是在彎的最內側,以及出入彎角的外側較多。至於車手的過彎動作,是我一直都覺得奇怪的地方。為什麼那幫F1車手入彎前都像瘋子一樣去爭搶跑道最外側的一點地盤,然後又死命往彎角的內線鑽?這個問題你不問我的話我都快忘了。車手過彎時為什麼都故意想要去畫一條弧線?”

林文滿意地笑了,連贊段坤三個“好”字:“好,好,好!你能提出這樣的問題實在是讓我高興。你剛才所說的,正是我要給你講的。

“通常跑道都會比車體寬出不少,這就給你提供了所謂的‘線’,你可以選擇走內側,中間,或是外側,組合起來就是攻彎路線。就像你剛才問的一樣,為什麼F1車手在入彎前會去爭搶跑道最外側的地盤,然後擠進彎角的最內側,這就是線!外-內-外的過彎路線可以獲得最大的轉向半徑,從而獲得最快的轉彎速度。其中的道理,就是物理學中關於向心力和半徑大小的關係。”

段坤突然想起了什麼,說:“轉彎時,前驅車容易出現轉向不足,所以不敢盡油加速,而後驅車天生的轉向過度 特性卻可以幫助後驅車更快地加速出彎,入彎時的指向也會更犀利,所以我們總是說後驅車有較強的彎路能力。是不是這個道理?”

賽車就是走線(2)

林文高興地拍了段坤肩膀一下,驚歎道:“你蠻厲害嘛!已經明白了轉向不足和轉向過度!不過真正出彎快的車子,既不是前驅車也不是後驅車,而是Evolution這種四驅車。四驅車出彎時不必擔心加油太猛驅動輪會打滑,可以充分發揮四輪的抓地力衝出彎角。並且四驅車的轉向特性趨於中性,比較容易控制。”

“嗯,現在我越來越能理解你從前所說的關於‘快’的理論了,快有很多種,不同車型都有各自擅長的‘快’。這個世界,真的不止法拉利一種車子能跑得快。”段坤由衷地說。

林文讚許地看著他笑了:“其實依靠改裝和調校,現在的汽車都可以改變原本的轉向特性去達到我們需要的特性。”

“這個我知道了。”段坤搶過話題說,“比如說換用抓地力更好的輪胎,進行車身輕量化以及全車合理配重,還有換用支撐力更好的減震,對懸掛上各種角度進行調校等等,都可以適當地改變車輛的轉向特性,提高車輛在轉彎時對抗向心力的能力。”

“沒錯,說回攻彎路線。”林文談到實際問題,“你可以把一個彎看成三個部分來理解。入彎、彎中和出彎,可以分別在這三個地方嘗試外、中、內的線路,去體會攻彎路線的選擇。有空的話,我建議你玩一玩索尼公司Play Station遊戲機上的GT系列賽車遊戲。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