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如此?”
“回陛下,一直如此。”
“好,印愛卿,就在這裡說說臨安軍區的情況吧。”
“是,陛下。”印應雷道,“我臨安軍區計有三廂軍力,其中張順將軍的第一廂駐紮在原禁軍北大營,第二、第三廂駐紮此地。臣和王副制置使各司其職,臣不善練兵,所以主要負責軍紀和將領的培訓,王將軍則負責全軍將士的訓練。軍紀部分,臣制定出三項基本準則,第一項是針對全體將士的,違抗軍紀者,輕者鞭之,重者依軍法處之;第二項是針對各級將領的,內容是剋扣軍餉軍糧著,輕者鞭之,重者殺之;另外一項是針對士卒的,訓練不達標者,補測,補測三次仍不達標者,逐之。至於將領的培訓,臣每日會針對不同級別的將領,輪流和他們商討戰例或模擬出一個戰爭案例,讓他們隨機分為三組,其中的兩組擔當敵對雙方的指揮官,另一組作為評判,並將其內容印製成冊,讓每個小組在第二次培訓時上交心得。”
王安節補充道:“陛下,士卒的訓練分為三部分,首先是常規性訓練,軍區將我朝陸軍練兵手冊中的所有內容均作了目標量化,並要求所有士卒都要達標;二是進行各兵種的配合訓練,常見的刀槍盾手,三五人組成一個小組,其目的是讓他們在混戰中能夠充分發揮靈活的特點;三是陣型訓練,有槍陣、刀陣、刀槍混合陣、箭矢陣、破馬陣、攻城陣、巷地陣等。”
第309章 心有靈犀
第309章心有靈犀王安節說完後,印應雷道:“請陛下指示。”
“朕的要求很簡單,就是要在一兩年內將臨安軍區的三廂將士打造成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的精兵,至於練兵的方式方法,朕一般不會過多的干預,你們只需商議好後上報軍務院即可。當然,前提是不能違反我朝律法和軍規。”
印應雷道:“臣明白,陛下但且放心,一年半載之後,只要經過幾場實戰的洗禮,我臨安軍區一定不會弱於前沿四大軍區的。”
我笑道:“實戰嘛,也不用等到一年半載之後了,李北洋兵剿海盜,很可能就會攻上琉球群島,朕讓你們臨安軍區出兵五千,就是打算讓你們參加實戰鍛鍊,琉球群島由好幾個小島之國組成,你們輪換兵力,替朕將其一個個拿下。”
“是,陛下,臣遵旨。”
“印愛卿,這第一次出征你們誰會領兵?”
“陛下,臣和王將軍商議過,這次就讓第二廂指揮使趙寶將軍率領其麾下的五千將士出征琉球,下次再由吳松含將軍和張順將軍輪換。”
“恩,臨安軍區的將士們大都沒有上過戰場,即便是原來的禁軍,也是如此。等這一年半載下來,你們計程車卒便可成為有過戰場實戰經驗的老兵了。三位指揮使,你們有信心嗎?”
“陛下放心,末將定不負陛下所託。”
“好,趙將軍、吳將軍、張將軍,朕就以茶代酒,祝各位旗開得勝,揚我大宋之威。”
“謝陛下。”儘管是茶水,三位指揮使也是豪情萬丈地一飲而盡道。
就在我視察軍營的同一天,蒙古大汗忽必烈也在其行宮中軍大帳中召開了今年蒙古的第一次軍事會議,好像和我心有靈犀似地。如果印天涯此時上觀天象,定會發現,雙星依舊輝映,難分伯仲。
除了遠征西域的大將外,蒙古國內的各路將領幾乎全部到齊,宗王合丹、哈必赤、忽刺,極少露面的老將兀良合臺(阿術之父)、阿術、伯顏、安童、阿塔海、阿里海牙,剛剛從西域趕回來的平章政事兼漢軍大都督趙壁、董文炳、張柔、史天澤、張弘範、劉整等名將盡悉到場。除了這一眾武將之外,出席會議的就只有帝師郝經、國師八思巴和中書令真金三人。
早期的蒙古實行的是部落兵制,每個部落的男子年齡在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的全部為兵,他們在平時下馬牧畜,戰時則上馬攻戰,是典型的兵牧合一制度,其社會組織和軍事組織融為了一體,可以稱之為全民皆兵,由這些蒙古各部落中的男兒組成的軍隊就是號稱天下無敵的“蒙古鐵騎”。
隨著蒙古的勢力日漸擴大,所佔區域也越來越廣,其軍中將士的來源也開始多樣化。到了蒙哥汗、忽必烈汗時代,軍隊的構成主要有三:排在第一的自然是蒙古軍,這是一支由蒙古人包括部分色目人組成的部隊,也是蒙古國的主力部隊,清一色的騎軍裝備;排行第二的是探馬赤軍,初指從蒙古諸部抽取精銳組成的前鋒、重役或遠戍部隊,後來也有不少色目人、漢人等加入;排在最後的被稱作漢軍,即由原金朝地區的漢人和部分女真人、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