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偽軍3800餘人,擊沉日軍汽艇30餘艘。新四軍傷亡1000餘人。
1941年秋,蘇中地區日偽軍為進一步分割、縮小抗日根據地,尋殲新四軍及黨政領導機關,首先在泰州、如皋、東臺等地修築公路,增設據點,四出襲擾搶掠,連續不斷地發動數百至1000人的“掃蕩”。12月3~9日,日偽軍4000餘人分別向如皋豐利鎮、東臺三倉河等地發動進攻。新四軍第1師部隊在地方武裝配合下,給進犯之敵以堅決打擊,日偽軍被迫撤回原地。
蘇中軍區遂發動10個團的兵力,向如皋、石溪、掘港、栟茶、餘西、二甲、雙甸、岔河、臨澤、時堡、福鎮廟、王家營等日偽據點主動攻擊。蘇中軍民稱其為“十團大戰”。此次作戰至13日結束,共斃傷日偽軍500餘人,收復了豐利、三倉河等地,保衛了敵後抗日根據地。
(二)淮南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作戰
在蘇北、蘇中抗日根據地軍民進行反“掃蕩”期間,新四軍第2師在淮有抗日根據地地方武裝和人民群眾配合下,連續進行了反“掃蕩”作戰。
1941年3月18日至25日,新四軍第2師第5旅一部和第6旅,在淮南津浦鐵路西地區的反“掃蕩”作戰中,血戰一週,擊退了日偽軍7000餘人的進攻,保衛了根據地。
在淮南津浦鐵路東地區,天長、儀徵、揚州地區的日偽軍,以謝家集為中心修築天、儀公路,企圖分割路東根據地。為開展天儀揚地區的游擊戰爭,粉碎日偽軍實行點線的佔領和分割根據地的企囹,4月中旬,該師第4旅和師直、第5旅各一部,向侵佔天長、儀徵、揚州地區的日偽軍展開進攻,連克謝家集、金家集等據點,破壞了天長至路龍鎮公路及俞王廟、甘家山等數座橋樑。16日,揚州等地日偽軍700餘人,尾隨新四軍至樊家集。17日,敵兵分兩路合擊駐金牛山以南陳莊地區的第4旅一部。新四軍部隊依託金牛山陣地,頑強抗擊,斃傷日偽軍200餘人,迫使敵人撤退。敵遭痛擊後,於5月下旬至6月初,由來安、滁縣,天長、六合、盱眙等地出動5000親人,在飛機掩護下,向淮南津浦路東根據地的中心區半塔集、竹鎮集進行報復“掃蕩”。新四軍第2師師直、第4旅和第5旅各一部,在地方武裝的積極配合下,廣泛開展游擊戰,以阻擊、伏擊、夜襲等戰法遲阻日偽軍前進,掩護根據地群眾實行堅壁清野並安全轉侈,以主力集結於機動位置待機。至6月3日,先後取得了龍玉山、獅子山、小謝營、石樑等20餘次戰鬥的勝利,迫使“掃蕩”之日偽軍撤退,保衛了淮南路東杭日根據地。
1942年11月末,日軍在時淮北“掃蕩”的同時,以獨立混成第13旅一部及偽軍共2000餘人,對淮南抗日根據地的定遠地區進行“掃蕩”,又被新四軍第2師和根據地人民所粉碎。
(三)淮海、淮北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作戰
華中日軍第13集團軍為確保津浦、隴海鐵路交通及其佔領區的安全,併為對華中局、新四軍軍部聽在地蘇北抗日根據地進行大規模的“掃蕩”作準備,於1942年冬季對淮海、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據地接連發動大“掃蕩”。
11月14日,日軍第17師一部和偽軍第36師共5000餘人,分別由泗陽、淮陰、漣水、南新安鎮、沭陽等地出動,向駐小胡莊、陳圩、張圩的淮海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部隊進行合圍。新四軍第3師第10旅以主力一部協同地方武裝於內線堅持鬥爭,淮海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和第10旅主力轉移至外線。
日軍合圍撲空後,即在六塘河兩岸反覆“掃蕩”,並構築據點,修建公路,將淮海抗日根據地分割成若干塊,爾後實行分割槽“清剿”。淮海區軍民不斷襲擊敵人,分散堅持鬥爭,使敵到處撲空。經過1個月的反“掃蕩”作戰,共殲敵500餘人,但根據地被日偽軍嚴重分割,從而加重了堅持淮海區敵後抗戰的困難。
在淮海抗日根據地軍民反“掃蕩”的同時,日軍第17師、獨立混成第13旅各一部及偽軍共6000餘人,附以騎兵、坦克,在飛機的支援下,以淮北中心區的青陽(今泗洪縣城)、半城為主要目標,採取分進合擊戰術,進行大規模的分割槽“掃蕩”,企圖消滅新四軍第4師主力,摧毀淮北抗日根據地。新四軍第4師根據軍部指示和對敵情的判斷,決心以主力一部協同地方武裝就地堅持遊擊,襲擾、疲憊敵人;師主力大部跳出日偽軍的合圍圈,向泗縣、靈壁方向轉移,襲擊敵側後據點及交通線,迫敵回援;在敵回援或撤退時,則集中兵力,相機殲敵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