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博茨曼終於鬆了口氣。
第一裝甲師與第二裝甲師的官兵已經到達韓國,一些輕型裝備也透過空運送了過來,只有無法空運的重型裝備要到十一月六日才能送到,而兩個主力師最快能在十一月七日完成整編,隨即開赴戰場。
也就是說,不出意外的話,聯軍能在十一月八日投入兩個美軍主力師。
與之相比,就算志願軍打下了開城,也不可能在十一月八日完全恢復戰鬥力,也就無法對美軍構成威脅。
按照博茨曼的設想,聯軍最遲於十一月九日發起反擊。
如果像他預料的那樣,聯軍不但能夠收復開城,還能從開城北上,咬住向北退卻的志願軍,一路打到平壤。
要知道,六十多年前,聯合**就是這麼打過去的。當時,要不是志願軍在三八線上組織了金城反擊戰,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後擋住了聯合**,恐怕簽署停戰協議的地方就不是板門店了。
博茨曼有足夠的理由相信,聯軍能夠挽回敗局,至少在區域性戰場上取得勝利。
只是,這個美好的夢想很快就破滅了。
二十九日夜間,在毫無徵兆的情況下,志願軍的突擊部隊攻佔了板門店,並且立即越過軍事分界線,進入韓國境內。
這次殺來的不是偵察部隊,而是規模不亞於一個師的裝甲部隊。
博茨曼收到訊息的時候,志願軍的先頭部隊已經到達汶山北郊,與守衛該地的一個韓軍步兵旅幹上了。
這絕對不是小事。
汶山是首爾的北大門,離首爾主城區不到三十公里,如果志願軍長驅直入,能在數個小時後打到首爾。
開城還沒打下來,就向首爾進軍,志願軍到底想幹什麼!?!~!
..
第二百二十四章 傀儡的覺悟
志願軍向首爾進軍,最震驚的不是博茨曼,而是韓國當局。
收到訊息後,博茨曼的第一反應是,志願軍攻開啟城只是假象,其真正意圖是藉此向前線調動兵力,然後攻打首爾。
只是,博茨曼立即排除了這種可能。
果真如此的話,志願軍必須獲得增援。按照第二次戰役的作戰強度計算,至少得動用三個主力集團軍才有機會打下首爾。因為美軍的增援部隊即將參戰,所以在安排作戰力量的時候,至少得準備五個主力集團軍。雖然志願軍有七個主力集團軍,但是隻有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的狀況稍微好一點,其他五個集團軍的缺員率都很嚴重,難以擔負起正面強攻任務,而第十三集團軍與第十六集團軍以步兵、或者輕型化部隊為主,也不大可能在正面強攻中擔當主角。如此一來,只有一種情況了,即中國再次向朝鮮增兵,而且至少為志願軍補充了三個集團軍。
這可能嗎?
把第十五空降軍算上,中國陸軍總共只有十九個集團軍,而且真正的主力部隊只有八個集團軍,其中的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第二十四集團軍與第十三集團軍都已參戰,剩下的三支王牌部隊中,第三十八集團軍是首都衛戍部隊,輕易不會參戰,而另外兩支王牌部隊,一支負責鎮守大西北、一支盯住臺海,除非中國打算進行大範圍戰爭動員,不然也不會動用。
事實上,別說動用王牌部隊,連動用其他正規軍的可能性都不大。
別忘了,中國是一個國土面積超過一千萬平方公里,陸地邊界線極為漫長,而且周邊地區並不穩定的大國。在數次裁軍之後,中國的正規軍規模縮減到了二百二十萬,其中陸軍的規模在一百四十萬左右。除掉文職軍人、以及非戰鬥人員,作戰兵力還不到七十萬。對於這麼大個國家來說,這點兵力根本不算多。現在已經派遣了三十五萬部隊入朝,其中作戰部隊在二十萬左右,剩下的作戰兵力不到五十萬。對於守衛漫長的陸地邊境線,以及盯住幾個主要戰略方向來說,五十萬地面部隊不算多。
中國要想增兵,就得進行戰爭動員,至少是軍事層面上的動員。
可是所有情報都表明,中國的戰爭動員僅限在軍工領域,入朝作戰的地面部隊中,只有少數陸戰隊與武警的特種部隊。也就是說,中國連軍隊內部的動員都沒進行,陸軍擔當起了幾乎所有地面作戰的任務。
在此情況下,中國有能力向朝鮮增兵嗎?
此外,還有情報表明,在第二次戰役結束後,除了用來補充前線作戰部隊的兵員,沒有大部隊入朝,每天從鴨綠江大橋上透過的,都是運載物資的車輛。在戰場上,志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