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弔官祿坤,
懷念天王洪。
洪秀全死後,眾人無不傷感,將其屍葬於天王宮後苑裡。以李秀成為首的群臣,擁戴十六歲的幼天王——洪福貴即位。幼天王是個孩子,不懂怎樣處理國家大事,一切都交給李秀成掌管。李秀成原主張“讓城別走”,遭到天王的反對。現在洪秀全雖然不在了,可是,再想棄城已經來不及了。到了現在,不論誰當天王,誰主持朝政,也無濟於事了。
七月三日,最後一個保衛天京的要塞地堡城,也被敵軍攻陷了。天京的失守,已經迫在眉睫。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天京的保衛戰,從天京城本身的地理形勢來看,從歷代戰爭經驗來看,都以保衛紫金山(即鐘山)為首要任務。特別是迫臨城郊太平門的第三峰及其南麓的富貴山尤為緊要。所以,太平天國自建都天京以後,就在第三峰上建天堡城,在富貴山建地堡城。軍事家都清楚,要想保住天京,首先要保住天堡、地堡二城。而敵人要進攻天京,也必須首先攻克這兩個要塞。進一步說,如果太平軍守住這兩處城堡,不僅可以保衛天京,並且還能借助於這兩個城而居高臨下,足以監視敵軍行動的險要據點,進而擊破敵軍。一八五六年和一八六○年,太平天國軍隊兩次殲滅江南大營的勝利戰爭,就是由於守住了天堡城和地堡城,使天京本身兔於被攻破的危險,然後在外面調來援軍,造成對敵人的反包圍形勢,內外夾擊敵人,使他們首尾不能兼顧而取得的。
如今,這兩個要塞全都失陷。湘軍得以接近城根,俯臨全市,使太平軍在城內的活動受到監視。湘軍又在地堡城上架起大炮,向城內猛轟,形勢如此不利,天京如何能不陷落呢?
七月十五日,曾國荃親自到前線視察,參贊、幕賓二十多人跟著。曾國茶站到地堡城上,透過望遠鏡,偵察城中的情況。他發現寬闊的街道上,幾乎無人行走。偶爾有些零散的太平軍,貓著腰從街上穿過。殘破的垛口後面,有人在輕輕蠕動,偶爾有閃光出現,那是刀矛射出的光亮。激烈的攻城戰正在進行,透過濃煙可以看清官軍正在分成十幾路攻城。眼看攀上城頭,又被守城的太平軍打下來。一次、兩次、三次……都沒能佔領城頭。餓得筋疲力盡的太平軍互相攙扶著,或靠在垛口上抵禦官軍。看樣子守軍最多不超過三千人,而攻城的官軍卻有五萬多人。曾國荃感到很氣惱,他跺著腳說:“我眾敵寡,我壯敵弱。相差如此懸殊,為什麼就拿不下來?”他又說:“我限令你們,必須在六天內攻佔金陵。否則,提頭來見!”說罷,拂袖而走。
眾官佐不敢抗命。他們經過磋商,決定用挖地道的辦法試一試;在炮火的掩護下,挖洞開始了,僅用五天的工夫,就把地道挖成,並放進了幾千斤炸藥。
一八六四年七月十九日午後,曾國荃又來到地堡城。副將蒙代山稟報說:“一切都準備好了,單等九帥示下。”曾國荃點點頭問道:“攻城隊都安排好了嗎?”“回九帥,都已就緒。”“好,點火!”曾國荃說罷,就見旗兵把紅旗一展,發出訊號。剎那間,就聽見天崩地裂一聲,太平門被抬上了天,城牆坍倒了二十多丈的一個大豁口。巨大的氣浪淹沒了一切聲音,安靜了四五秒鐘之後,突然一聲大喊,清軍衝進了豁口,與城內的太平軍展開了肉搏。
李秀成見大勢已去,急忙趕到天王府來見幼天王洪福貴。他氣喘吁吁地說:“滿妖已殺進天京,望我主趕快起駕。”洪福貴嚇得面無人色,抖做一團:“到……到哪裡去?”秀成說:“眼下很難說,待逃出虎口再說吧!”
這時的天王宮,已亂成了一團,宮女們哭喊著,奔跑著,不知如何是好。秀成對他們說:“不要亂,快拾掇東西,隨我殺出城去!”
這時,國舅賴漢英、女軍師洪宣嬌、幼贊王蒙時雍,以及眾多文武都趕到了。李秀成保著洪福貴在宮外上馬,也無暇照管他人,拼命朝西門衝去。眾人尾隨在後,有的騎馬,有的步行,足有一千多人。激戰還在進行,街頭巷尾處處都是戰場。英勇的太平軍並未因城破而氣餒,還在和敵人作拼死鬥爭。跟隨李秀成的人,不斷地倒下去。待衝到城牆倒坍之處,已剩下不足三百人了。李秀成手握利劍,身披重甲,在前邊開道,迎面與一隊清兵相遇。仇人見面,分外眼紅。李秀成舉起利劍猛刺猛劈,終於殺開一條血路,保護著幼天王衝出天京。走了不到半里,又遇上大隊清軍,把他包圍。與此同時,幼天王和他的隨行人員也被清軍包圍。
到了現在,李秀成也顧不了別人,只管往外衝殺。經過一番奮戰,終於在夜幕掩護下,逃進鐘山。回頭看時,身邊已無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