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息,就先檢視了每個傷病員。吃過晚飯,白求恩又立即提著手電筒進行第二次查房,對每一個傷病員的傷勢及生活情況都作了詳細記錄。查完房以後,又立即將自己帶來的30多件毛毯、床單、鞋、襪等,一一分發給急需的傷員。第二天一早,白求恩又檢查手術室,發現房頂沒有天花板,手術時灰塵會落到傷口上,便立即組織醫務人員縫製一個手術帳蓬,接著便是做一整天手術。由於白求恩的高度負責的精神,使許多傷病員得到及時治療而挽回了生命。白求恩到了晉察冀邊區以後,與在賀家川一樣,一分鐘也沒有休息就去松巖口研究模範醫院的計劃,後來,白求恩又不顧個人安危,多次穿過日軍的封鎖線,進入極其危險的冀中平原為八路軍救治傷員。白求恩被任命力晉察冀邊區衛生部顧問以後,想方設法舉辦衛生訓練班,為根據地培訓了一批又一批醫療衛生骨幹。
1939年11月,白求恩在為一名頭部患蜂窩質炎的傷員手術時,在掏取碎骨的過程中左手中指被劃破,感染上致命的病毒,未及處理又立即參加擊斃日軍中將阿部規秀的黃土嶺戰鬥,在火線上搶救傷員。在參加這次戰鬥中,白求恩雖感不適,但為了搶救戰士的生命,他默默地堅持著。戰鬥結束後,當人們用擔架將他抬到河北省唐縣的黃石口時,病情已極端惡化。這時白求恩已預感到自己的病難於救治,便搶在昏迷之前給聶榮臻寫了一封信,交侍自己的希望和未及辦完的事情。信中寫道:
親愛的聶司令:
今天我覺得非常不好——也許就要和你們永別了。
請轉告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我在這裡十分愉快,我唯一的希望是能多有貢獻!
請轉告加拿大人民和美國人民,最近兩年是我生活中最愉快、最有意義的時日!
每年要買二百五十磅奎寧和三百磅鐵劑,專為患瘧疾病者和極大多數貧血患病者。
千萬別再往保定、平、津一帶購買藥品,因為那邊的價錢比滬、港貴兩倍。……
……讓我把千百倍的謝忱送給你和其餘千百萬親愛的同士'《聶榮臻回憶錄》,解放軍出版社,1984年版,第488頁。'
1939年11月12日,白求恩在唐縣逝世。白求恩逝世的訊息使聶榮臻以及接受過他治療或者和他一起工作過的人無不淚下。晉察冀邊區政府為白求恩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在河北唐縣軍城村修建了白求恩墓。12月21日,毛澤東寫了《紀念白求恩》的文章。在文章中,毛澤東高度評價了白求恩的高尚精神,稱頌他是一個“毫無利己的動機,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當作他自己的事業”的外國人。
白求恩逝世後,為了發揚白求恩精神,1939年12月1日,八路軍總部頒佈命令,將八路軍設在延安的軍醫院改名為“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不僅是白求恩精神的象徵,而且也是世界人民和中國人民共同反對法西斯戰爭的象徵。在這個醫院裡,除了中國醫護人員以外,還有一批援助中國抗戰的著名的外國專家和醫務人員。如美國醫生喬治·海德姆(中國名馬海德)。印度醫生D·s·柯棣尼斯(Kotnis)、M·M·愛德爾(Atar)、B·K·巴蘇(Basu)、德國醫生漢斯·米勒(Hans Mueller)、朝鮮醫生方禹鏞、澳大利亞醫生富萊(Richard Frey),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醫療部醫生保爾舍克(Borcic)等。這些外國專家和醫護人員,捨棄自己在國內的和平生活,到中國最艱苦最危險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與中國軍民一樣地住窯洞,吃小米,穿草鞋,著粗布·共同力反法西斯戰爭服務。其中喬治·海德姆和柯棣尼斯還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奮鬥終生。
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是一所名符其實的國際醫院。它不僅在醫務人員方面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支援,而且在經濟、醫療器械方面,也得到國際上的大力支援。保衛中國同盟負責人宋慶齡在香港等地開展各種募捐活動,為醫院籌集下一批又一批醫療器械和資金。英國朋友約翰·桑勤克諾弗特,曾慷慨地給醫院捐獻一輛大型救護車。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曾協助用飛機將一批醫療器械運到延安。在根據地人民和國際的支援下,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最終發展成為擁有8所中心醫院和24所分院總共1。18萬張病床的醫療網。
與白求恩一樣在中國竭誠地力反法西斯戰爭服務的,還有印度援華醫療隊。該醫療隊是印度國民大會組織和派遣的。成員有隊長M·M·愛德爾,隊員M·R·卓克爾、D·S 柯諫尼斯、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