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的南進願望聯絡起來。11月17日,日軍統帥部關於中國戰場考察後的一份報告宣稱:“如今解決中國事變已與歐洲形勢聯絡在一起,必須與德意共同建立新秩序,中國事變作為其一環進行處理。南方問題要儘速解決。中國派遣軍不必要進行作戰。”'〔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00頁。'
11月28日,日軍中國派遣軍向東京當局報告:“中國軍隊於10月末完成了第三期整訓,而我第11集團軍自25日開始的作戰,從結果上看與去年同期相比,作戰力量減少了二三成。中國軍隊的抗戰意識仍然旺盛,但有窮於補充的模樣。”'〔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02頁。'
上述報告反映了日軍統帥部對華作戰無計可施的窘態,也反映了日軍對久陷中國的困境感到不安。
(二)制定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
日軍在中國戰場進退維谷的局面,使日本最高統治集團大傷腦筋。
1940年12月1日,參謀總長杉山在上奏有關南方作戰兵力部署問題之時,天皇直接詢問:“是否按預定計劃整理在華兵力?……拿破崙入侵莫斯科敗於消耗戰和游擊戰曾有先例。日軍不會在中國陷於困境嗎?”參謀總長回答:“有關戰線整理事項正在進行之中,一旦有了結果將立即上奏”。'〔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03~204頁。'
此後,日軍統帥部重新制定《大東亞持久戰爭指導要綱》和《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要綱》兩個提案。1941年1月16日,大本營陸軍部討論了這兩個提案。
18日,由杉山參謀總長上奏,獲得批准。《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基本內容如下:
“一、在1941年秋季以前,大體上不放鬆現行對華壓力,在此期間採取一切手段,特別是利用國際形勢變化,謀求中國事變之解決(第一期)。
1941年秋季之後,轉為長期持久戰態勢,於數年後確立在華50萬兵力之體制(第二期)。
二、作戰以維持治安與佔領地區的肅正為主要目的,不進行大規模作戰,必要時在短時間內實施短促的奇襲作戰,但以不擴大佔領地區並返回原駐地為原則。
三、在第一期夏秋之際發揮綜合作戰力量,對敵施加重大壓力,謀求解決事變。但須考慮歐洲戰局的演變,以及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等(如調整對蘇邦交等),務須做好政戰兩略的調整。
五、在整個期間,力圖從地面、海面及空中加強封鎖。切斷法屬印支路線,破壞滇緬公路,兼用以海軍封鎖海面、陸軍封鎖海港作戰等辦法,加強對華經濟壓迫。
八、為適應長期戰爭之施策,有必要對編制、制度以及其他各種事項進行改進,以求其合理化。”'〔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09~210頁。'
這一方案較前述各案更為詳盡、明確。但仍無法彌合日軍在戰爭上的矛盾分歧,1月25日杉山總參謀長上奏之際,天皇又一次發問:“關於日前批准的《對華長期作戰指導計劃》,是否有再作某些考慮之必要?”'〔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10頁。'
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西尾壽造上將的意見是:
“一、……不應變更傾注主力於中國事變的宗旨。
二、雖說務期於1941年內解決事變,但能否實現?雖盡力而為:卻無把握。
三、何謂長期武力戰態勢?不能認為從現在起進入縮小兵力和地區的態勢即長期態勢。如期望徹底壓倒敵人,使蔣政權屈服,則縮小和變更目前態勢是不利的。……”'〔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史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11頁。'
派遣軍還制定了大規模作戰計劃,並於1941年5月,調動6個師的兵力發動了山西南部的“中條山戰役”。
3月l日,參謀總長杉山通知新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煙俊六上將:“以處理中國事變為首要任務,……二、對美作戰時,不由總軍(指中國派遣軍)抽調兵力”。'〔日〕防衛廳防衛研修所戰吏室:《大本營陸軍部》(2),朝雲新聞社第212頁。'
充分反映了日軍在華作戰的矛盾與急躁心情。
日本對南方擴張步伐急劇加快,1941年7月,正式侵入法屬印支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