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重點學科評估、學科基地評估、課程建設評估、教材建設評估、優秀博士論文評估以至校園環境評估……對上,評估成了推動工作、控制進度、展示成績的法寶;對下,評估成為一所學校的工作線索、工作中心、工作抓手。
近年來的評估,之所以劇增,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以專案獲撥款”,你只有新增專案向上申報,才能獲得政府的撥款。而投資建設了這個專案,政府當然要知道投資的效果,於是評估接踵而至。
第32節:決策者的態度
這種評估,如果有成效也罷,問題是,這種“老子評兒子”的評估基本上是走形式與過場,而且是認認真真地走過場。在評估之前,評估的結果基本上就定了調,即便評估中發現了什麼問題,專家們也不可能真正為難提供好吃好住,而且又有主管領導幫忙打招呼的學校。
這位退休教授說,在這種總體評估之外,一些學校數以百計、千計的成果鑑定會,正在形成一個龐大的評估市場,評估專家在這個市場上已經供不應求,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經出現“專家荒”。
對話觀點:
反對弄虛作假,反對形式主義,反對不正之風。
評價主體要多元化,要中介化,要社會化。評估是一種工作手段,是為管理者決策服務的,這種手段用得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用得不好或者太多、太細、太濫就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影響。
在高校的教師管理當中,要強調人本管理,要增加人性化。
對話人:邱均平
熊丙奇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近年來經常對大學進行各種各樣的評估,進行科技成果鑑定。你認為政府對大學的這種評估、鑑定這麼頻繁有沒有必要?拿本科教學評估來說,許多高校為了本科教學評估大搞建設,提前三年就準備各種評估用的東西,缺什麼補什麼,而且還提什麼“三流一扒”,流血、流汗、流淚,扒一層皮,可在平時根本不重視人才培養,評估結束又回到老樣子。這種評估有意義嗎?
邱均平一定的評估還是有必要的,透過評估可以按照教育部的意圖提出一種規範,大家都按照這種規範來做。比如說擴招以後,國內高校學生規模增長很快,本科生、研究生都增長很快,教師隊伍卻沒有很大的發展,所以現在師生比非常大,老師的負擔非常重。教育部於是專門有這樣一個師生比的指標,達到什麼程度是優秀,達到什麼程度是合格,什麼程度是不行的就不能招生了,想用這種評價辦法來規範大家的行為。當然,完全應付評估的情況確實存在。我特別強調三個反對,特別反對弄虛作假,反對形式主義,反對不正之風。拉關係,找專家,然後去給專家送禮,這樣的一些現象確實是有的。
作者補記大學辦學,有的可以規範,且一定要規範,比如必須有基本的辦學條件,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不能沒有條件也辦學校;有的卻不能有規範,比如,學科建設、學術研究,因為這種活動,強調個性,強調特色,嚴格規範只能扼殺個性,最後只能千篇一律,重複浪費。現在的問題是,所有的一切,全部要“規範”。據說,在有的學校,連老師講授課程的進度都必須一致,這體現了教學管理的科學與嚴謹。不同的老師針對不同的學生,用同樣的教材,保持一致的進度……這哪裡還有什麼因材施教可言。
熊丙奇有很多人認為目前的評估是勞民傷財的形式主義,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學校花了大量的成本去準備這個評估,專家來了之後其實要看學校的面子,要看教育部主管官員的面子,都變成了走形式,很少有給學校黃牌警告,或者給紅牌讓它出局的。
邱均平這種現象我也聽到過,也有一些高校的管理者,甚至領導,他們對評估有些意見。評估太多,一些高校難以應付。希望主管部門能夠控制一個度,要利用好評估這種手段,但是不能太多太濫,太多太濫的話很容易產生形式主義,很容易產生弄虛作假,為了爭取一個好的評估結果,就千方百計,不擇手段,不計成本,不計代價,去應付這種評估。這也是官方評估和行政評估的一種弊病,官方評估就很難避免形式主義、弄虛作假。
熊丙奇我們現在要減少官方評估、行政評估。
邱均平國外已經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評估主體要多元化,要中介化,要社會化。評估是一種工作手段,是為管理者決策服務的,這種手段用得好會產生積極的作用,用得不好或者太多、太細、太濫就很容易產生負面的影響。
熊丙奇怎樣才能真正改變評估太多、太細、太濫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