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張居正仰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一呲牙道:“是這麼回事兒,王崇義跟我申請,想讓戶部將大明寶鈔的發行,交給他們日昇隆……我正好管著寶鈔提舉司,一聽當然是求之不得,估計要是跟部堂一說,他也無不應允。”說著他看向沈默道:“但茲事體大,我擔心有看不到的隱患,所以未曾貿然上報。我知道你是這方面的行家,想先聽聽你的看法。”
“嗯……”沈默夾一筷子白條雞,細細的咀嚼著,心裡翻江倒海起來……這些年來,憑著比匯聯號更雄厚的底蘊,靠模仿前者起家的日昇隆,也如其名,旭日東昇般興隆起來,與匯聯號形成對峙之勢……不僅在北方各省佔據絕對優勢,還大舉南下,企圖在南方市場中立足。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早將東南諸省視作禁臠的匯聯號,自然不會任由日昇隆入侵,雙方各出奇計、明爭暗鬥,在各個戰場上數次交手……雖然仗著地利、人和,匯聯號一直壓制著日昇隆,但始終無法將其趕出東南去。
沈默在東南時,日昇隆的股東們,也曾向他求助過,希望能利用權力武器達成商場上做不得事情,卻遭到他的斷然拒絕。沈默正告他們,自己只會在對方也動用官府時出手,否則想打敗對手,只能靠你們自己。
這是因為他深知,壟斷是帶來僵化、扼殺進步的超級毒藥,就算沒有日昇隆,他也會另外扶持一家甚至幾家票號與匯聯競爭,而不會只盯著眼前的利益,卻把銀行業的未來葬送。
只是這日昇隆沒有他這樣的覺悟,山西商人的秉性沈默也最瞭解,這次竟然要接下大明最爛的幾個攤子之一,讓沈默本能的感到不安……
先說說那大明寶鈔,此物乃是朱元璋老爺爺的幾大瞎搞之一。所謂寶鈔,就是紙鈔。官府發行紙幣並不是大明首創,其實在宋元,就已經有過成功的經驗,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使紙鈔真正的為百姓認可,成為國內的流通貨幣。
紙幣流通有兩個先決條件,其一是發行機構的信用為百姓所認可,其二是必須保證紙鈔的價值……最簡單的作法,就是承諾可與金銀自由兌付。事實上,宋元能成功,就是因為他們的紙鈔可以兌換成金銀。而我大明的紙鈔,卻缺失了這項功能……究其原因,一是朱皇帝和他的大臣們,極度缺乏貨幣發行的知識,二是當時亂世剛過,作為傳統貨幣的銀銅極為匱乏,政府根本沒有這個兌付能力。
於是大明寶鈔就在這種先天不足的情況下問世了。無兌付義務的發行,必然導致政府的濫發衝動,結果大量紙質粗陋、難以耐久的‘寶鈔’湧向市面,且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最終氾濫成災。在洪武年間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結果就是政府幾乎完全喪失對經濟的調控能力,甚至陷入長久的經濟危機中……
第七五五章 江湖秋水多(上)
不誇張的說,大明朝的財政之所以長期困頓,跟寶鈔的泛濫貶值,有十分密切的因果關係。道理很簡單,政府承認寶鈔,而且為了維持寶鈔的生命,他們禁止白銀銅錢流通,還規定政府稅收必須以寶鈔完稅。但民間是不認可寶鈔的……除了寶鈔不能兌換成金銀、防偽性差、以及不易長期儲存之外,他們還未從元朝末年,政府濫發寶鈔,導致惡性通膨的噩夢中醒來,所以他們根本不顧朝廷的禁令,寧肯以物易物,也不用寶鈔。至於那些要交稅的商家,寧肯用銀錢收購寶鈔來應付官府,也不會把一堆持續貶值的寶鈔屯在家裡。
到了宣德年間,恤民的宣宗皇帝廢除了已經有名無實的‘禁銅令’,結果使得寶鈔加劇貶值,朝廷只能發行更多的寶鈔,便陷入這種惡性迴圈,使情況愈加糟糕。
後世的歷代君臣,都曾嘗試過重新挽回寶鈔的價值,但或者因為保守勢力太強,或者因為方法本身就是錯誤,結果時至今日,紙幣一途,已經徹底壅滯不行,但朝廷並沒有將其廢罷的打算,畢竟還可以仗著權力,用其完成諸如發俸之類的政府支付,且一旦廢止,誰又敢說情況不會更糟呢?
但這個不斷蠶食國帑的爛攤子,在大臣們眼中,確實連雞肋也算不上,如果能有人願意接的話,真是要謝天謝地,敲鑼打鼓給他們送過去。
正因為此,沈默才不會相信,那些掉進錢眼裡的晉商們,能像他們自己說得那樣‘願為朝廷分憂,為重振寶鈔做貢獻’?只是雖知道事出反常,必有鬼祟,但一時他也說不清,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只能試探著問張居正道:“那叔大兄在擔心什麼呢?”
“我也說不好……”張居正緩緩道:“按說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