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17部分

番邦供奉,設的什麼鴻臚寺?

所以,大秦,後周,南唐都很久沒有這樣的機構了,不是不想設,而是設了沒用。

在大秦,鴻臚寺的其他職能,多數都在禮部,理藩院更像是驛站。

重設鴻臚寺,在今日的大秦,已是當務之急,皇帝陛下有這樣的意思,也不奇怪。

趙石立馬附和,“陛下卓有遠見,微臣等不及多矣。”

皇帝陛下又好氣又好笑的看了他一眼,終於忍不住笑了起來,“行了,到河洛走了一趟,怎麼就變得如此憊懶,快說,這和宗室有何關聯?難道讓他們入鴻臚寺任職不成?”

說到最後一句,無論語氣或是神態,都表達出了皇帝陛下的不贊同,要知道,鴻臚寺這樣的衙門一旦設立,其職權就不會太小。

讓宗室子弟進這樣的衙門任職,皇帝陛下也定然覺著不太靠譜。

趙石聽著有點不順耳,憊懶這樣的詞兒,怎麼能落在他身上呢?

不過剛才佔了便宜,心情正好,心說也就不計較了。(未完待續……)

第十三卷龍盤虎踞春秋事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戰議

趙石的意思其實很簡單。

選皇室子孫健勇者,也就是最優秀的那些人為使者,出使外邦。

不算出奇,但卻也可以說是前所未有。

這裡面有著很多深意,,算是趙石臨時想出來的主意,但可能也只有像他這樣,既去過草原,又去過吐蕃的人,才能有這樣的提議了。

就像沒出過遠門的人,人云亦云的總難深刻體會到行路的艱辛。

這就是經驗的重要,一些看似突發奇想,細思間卻又聰明之極的想法,其實不是其人智商多高,而多數都源於本人的經歷。

就像趙石這個提議,前人不做此想,其實也是有原因的。

不說其他,只說最重要的一點,皇室子孫出使外邦,一旦遇險,易生大事。

因一人之死,而起邊釁,持重之臣,便絕對不會諫言皇帝陛下如此行事。

再有,就是外邦兇險,屢有扣留使者之事,若是人死了,也算盡了臣節,其實還不算什麼大事,但要是像蘇武那般,被扣在外面,給人木馬放羊,丟的就是朝廷的臉面。

時時刻刻,人們都會想起,朝廷的使節,被扣留在外面,為胡人肆意辱弄,這對於一個自尊而自信的帝國中的所有人而言,無異於奇恥大辱。

而使者一旦還有著皇室的血脈,那事情會更加的複雜而又難以解決。

其他諸如,皇室血脈外傳,聯結外藩。以奪皇位等等。簡直件件都是儒臣們難以忍受的……

有著這樣的弊端。想想也就明白,就算有人想到了,也絕不敢在皇帝面前如此進言,因為後果他們承受不起,一不小心,也許就能讓自己青史留名,當然,留下的會是罵名。

有弊端自然也就有好處。

趙石看到的就是好處。壞處嘛,他到也想到了一些,但那些東西,對他而言,註定都無足輕重。

皇家的人死不死的,跟他有什麼關係?朝廷的臉面?只要大秦兵鋒還堪銳利,朝廷的臉面就會一直在那裡。

當大秦的軍人們,舉不動刀槍了,拉不開弓箭了,肥胖的身軀穿不上鎧甲了。騎不上戰馬了。

到了那個時候,才是大秦真正顏面無存的時候。

相比較弊端。好處其實更加顯而易見。

首先,這可以鞏固皇權,皇家之人,對權力有著無盡的追求,但說句不好聽的話,皇家的人,出類拔萃者,屈指可數,大多數都是廢物。

繁華的長安城,對於大秦的皇室宗親來說,就是一座牢籠,關的久了,別說遠支的宗親們,便是皇帝陛下的親兒子,多數也只能在牢籠裡撲騰,相互撕咬,渴望有朝一日,就算登不上皇位,也能稍稍比別人多呼吸幾口外間的空氣。

牢籠中的生靈,養著養著,也就養廢了。

這是皇家的初衷,但也多少帶著點無奈。

這不但是皇位的更迭,而且,也體現了帝國的興衰。

當一個廢物登上皇位,帝國也就開始走上了下坡路,如果沒有亡國,等到第二個廢物上來,那麼帝國也就在下坡路上越跑越快了,這條路,也終究會走到盡頭。

而趙石看到的好處,其實只有一個。

那就是皇家子弟,優秀的人不多。

而讓他們出使外邦,一旦成行,來回一趟,總需要個一年半載的工夫,那麼皇室中的些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