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20部分

會發現,對帝王的這個評價是多麼的中肯了。

大殿當中群臣戰戰兢兢,而誰也不知道,高踞於上,鄭重其事的交代他們慎重締結盟約的皇帝陛下,卻是絲毫未將那一紙盟約看在眼中,更未有一點真心與人結好的心思在的……

只見景帝李玄謹平靜的揮了揮手,立即便有太監上前將龍案之上的幾份湊折捧了下來,傳給在座眾人。

“此為兵部左侍郎,軍前巡閱使李嚴蓄所奏,眾卿都仔細瞧瞧……”景帝站起身來,渾身輕鬆左右走了幾步,笑道:“李大人出京已有兩年,百戰之身,遠在蜀中戰亂之地,卻還想著為國分憂,實在難得,方略朕已覽過,只覺句句都是真知灼見,滿眼皆是謀國之言……朕有意調其回京,入樞密院為樞密副使,卿家等回去議議,看此舉是否妥當?”

眾人都是聚精會神的看手上的奏摺,聞言心中卻都一驚,樞密副使?李嚴蓄要復起了?三年前的許多事眾人可都是歷歷在目,李嚴蓄黨附太子李玄持,做了許多手腳,當今聖上執掌兵部的時候,更是處處掣肘,沒想到還能翻身……

尤其是李承乾,抬起頭來,臉色變幻,顯然是吃驚到了極處,樞密副使一直空懸至今,兵部幾乎所有人都以為已是尚書大人的囊中之物,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樞密副使之位,向來也是給兵部準備的,如今入了樞密院,再過上幾年,樞密使的職位也不是不可能琢磨一下,畢竟現在的樞密使汪道存與楊感交從甚密,在聖眷上沒法與他李承乾相提並論……

到那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又是年富力強,如楊感般再把持樞密院十年二十年都是有可能的。

而今……這又是哪一齣兒?事先更未收到半點的風聲,想到這裡,李承乾是通體冰涼,之前那點志得意滿皆都煙消雲散,再想到,蜀中之戰風波迭起之時,兵部上下束手無策,自己雖是竭盡所能,但最終也不過是將兵部上下穩住而已,這點微功又有什麼好得意的?是不是陛下藉此表達對自己的不滿?還是陛下對自己的才幹有了疑慮?越想越深,也越想越亂,瞬間便是方寸大亂,幾乎想著馬上站起來反對此議,不過到底還有些理智,沒有做出蠢事。

殿中群臣也都愕然,有的細看手中奏摺,一目十行,滿篇皆是治蜀方略,方方面面,不論軍政,皆有所及,卻沒想到,這李嚴蓄竟然還有如此的治政之才,瞅瞅就知道,這哪裡是一天兩天就能想到的?而現在才遞上來,選擇的時機更是恰到好處,加上之前朝議上的那點風波,難怪陛下能不計前嫌,驀然提出此議了,想到這裡,不少人心中都是一突,這是不是陛下藉此在敲打群臣?自己是不是也在敲打之列?想到這個,比李嚴蓄也好不到哪裡去,都是冷汗直冒。

不過都是心有七竅之人,不一時,便有人想到,手裡拿著的可是治蜀之策,陛下卻要升李嚴蓄為樞密副使?這可是有些風馬牛不相及了,若是讓李嚴蓄治政蜀中,或是入戶部,或入中書,都還能說得過去,樞密院?陛下的深意還真是猜不透啊……

而李圃只看了開頭,便一發不可收他看來,大秦當務之急便是治理蜀中,其他事不論緩急皆要遜上幾分,而這奏摺之上,滿篇皆是治蜀良策,頭一條,便是說蜀中人口銳減,而地方豪強嘯聚鄉里,心思莫測,多行不法,而蜀中之亂雖平,但餘波還在,多有亂匪入山為盜,和地方豪強遙相呼應,久必為患之事。

而李嚴蓄所述之策也是簡單,正好借平亂之機,剷除地方禍患,地方豪族,承平日久,積蓄必多,田產以萬計,藉機梳理地方,田產或歸朝廷,或分發百姓,正乃大善之舉,可定蜀中百年之局面……

只此一條,就已讓李圃拔不出眼睛,與自己所上治蜀之策互為填補,陛下真真沒有說錯,果是謀國良策,李嚴蓄竟有如此之才,以前怎麼就沒看出來呢?

等到景帝李玄謹說要升李嚴蓄為樞密副使,他頭一個覺出了不對,抬起頭,沉吟良久,卻是開聲道:“陛下,李大人有良相之才……不如入中書為參知政事,李承乾李大人通曉軍略,才幹非凡,可任樞密副使,不知陛下以為如何?”

汪道存也是點頭附和,雖說這兩個人他都不喜,但李嚴蓄性子油滑,更為他所厭,相比較李承乾功利之心雖多了些,卻不失武人本色,再說,李承乾若入樞密院,兵部的人卻能好使喚一些,到也不無好處。

李承乾眼睛一亮,他可是未曾想到,向來對他不假辭色的李圃會站出來為他說話,不過接著,喜意便沒了,屈辱的感覺漫卷全身,這哪裡是在為他說話?就好像是李嚴蓄不能幹這個,那是大材小用了,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