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兩點?”朱元璋迫不及待的追問道。
周光道:“其一,斌國公的兩個爺爺與太上皇年齡相仿。其二,他們家確實最起碼從斌國公的太爺爺那一輩兒就住在大河村了。”
朱元璋點頭:“咱可以作證,七牛沒有撒謊,錦衣衛的調查結果也是這樣。”
周光繼續道:“這本書中記載的斌國公的太爺爺的出生日期為鹹淳六年,而鹹淳六年時在位的皇帝為前宋度宗趙禥,距今一百二十二年。
這本書中記載的斌國公的太爺爺去世於前元泰定四年,距今六十五年,享年五十七歲,結合前面斌國公的口述,正好對得上斌國公兩位爺爺的年紀。
而書中說斌國公的太爺爺是晚年得子,後突然離世,連名字都沒來得及給兩個孩子起,還是這本書的作者幫其兩個孩子取得名,這也對得上斌國公的說辭。
而據臣等所知,陛下的年齡與斌國公的兩位爺爺相仿,裕皇帝的年齡又與斌國公的太爺爺的年紀相差十幾歲,這嘛……一個初七,一個初……咳咳。”
雖然周光沒有提起裕皇帝朱初一的名諱,但朱元璋還是聽明白了。
“也就是說,雖然斌國公的太爺爺的年紀跟咱的爺爺的年紀差不多,但因為斌國公的太爺爺生孩子晚,所以斌國公的爺爺的年齡跟咱的年齡差不多?如果他倆真是親兄弟,因此使得下一輩人的年齡差了二三十歲也是極有可能的?”
周光點頭:“確實如此。而此書中記載的地名、姓名等又全都對得上,加上最無可假冒的年齡,十有八九這書上記得是真的,只不過黃大人幼年時遺失了這本書,所以導致真相被埋藏了六十餘年,斌國公一家以前也並未受到黃家的照顧。”
朱元璋翻了一個白眼給黃育才,繼續追問道:“照你們推測,這本書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下來的?”
周光道:“黃大人的年齡與斌國公的爺爺的年齡也相仿,照此推論,黃大人的爺爺的年齡當與斌國公的太爺爺相仿,最多小個幾歲。
而眾所周知,黃大人一門三進士,黃老大人也尚在人世,依照黃老大人的品性,若他知道斌國公的太爺爺於自家有恩,必然會對其後代子孫加以照拂,不至於讓其過得太悽慘。
由此可以推論,此事黃老大人是不知道的,或是他沒看見這本書,或是長輩沒來得及跟他說。”
黃育才道:“這確實極有可能,聽我爹說,他十來歲的時候我爺爺就因病去世了。”
周光道:“那就是了,黃老大人的爹走得早,中間許多事情的傳承就斷了代,遺失一些也是有可能的。
據此推斷,黃大人的爺爺是此書作者的可能最大,而黃大人的爺爺的年紀可能比斌國公的太爺爺小上幾歲,被斌國公的太爺爺施恩的也極有可能是他。
而當時或許是覺得黃老太爺年紀還小,說了他也未必記得住,黃老太爺的爹才會將此事記在書上,卻不料黃老太爺沒看見這書,書反被黃大人丟在了柴房,塵封了五六十年。”
聽了老半天,但一直很沉默的皇帝這時終於也開口了:“若是黃老大人的爹此時還活著,按照黃老大人八十多快九十歲的年齡來推斷,黃老大人的爹約莫是一百零幾歲到一百二十歲之間,恰好比斌國公的太爺爺年齡略小,叫其世兄很恰當。
至於斌國公的太爺爺究竟對黃家有什麼恩,書上記載看不清就看不清吧,可以肯定的是,必然是什麼大恩情就是了,搞不好還是救命之恩,不然不至於讓黃愛卿的爺爺在臨終前特意將其寫在書上。
如此,一切都對得上,嚴絲合縫。現在唯一的問題是,這本書是否有可能仿造作假?畢竟用現有的結果推敲過去的未經證實的經歷還是不難的。”
曾擔任過工部尚書的萬三重出列抱拳道:“回皇上的話,此書絕不可能造假。”
“何以見得?”
“因為這書和書上的字確確實實是一副在柴火堆下埋了幾十年的樣子。
而且其紙質、墨跡無不是前元時的工藝,就算有人在近期造了這本書,然後讓時光倒流,使其陳舊腐朽,也絕不會是這種效果。
畢竟故事可以編寫,但時隔六七十年的造紙和制墨技藝卻不能替代。
時至今日,當年的許多工藝和工具失傳了,許多又改良了,根本無從模仿。”
周光接話道:“此書除了語焉不詳的這篇有關斌國公的太爺爺的身世記載外,還有許多其它記載。
而臣曾經遍查過應天許多地方的過去的人文風物,許多查詢結果都在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