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秦帝國好像只有大將章邯在那裡忙乎,看不到中央給了他什麼支援和配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從倉鼠到廁鼠(一)(1)
高聞李斯以為言,乃見丞相曰:“關東群盜多,今上急,益發繇,治阿房宮,聚狗馬無用之物。臣欲諫,為位賤,此真君侯之事。君何不諫?”李斯曰:“固也,吾欲言之久矣。今時上不坐朝廷,常居深宮。吾所言者,不可傳也。欲見,無閒。”趙高曰:“君誠能諫,請為君侯上閒,語君。”於是趙高待二世方燕樂,婦女居前,使人告丞相:“上方閒,可奏事。”丞相至宮門上謁。如此者三。二世怒曰:“吾常多閒日,丞相不來;吾方燕私,丞相輒來請事!丞相豈少我哉,且固我哉?”趙高因曰:“夫沙丘之謀,丞相與焉。今陛下已立為帝,而丞相貴不益,此其意亦望裂地而王矣。且陛下不問臣,臣不敢言。丞相長男李由為三川守,楚盜陳勝等皆丞相傍縣之子,以故楚盜公行,過三川城,守不肯擊。高聞其文書相往來,未得其審,故未敢以聞。且丞相居外,權重於陛下。”二世以為然,欲案丞相;恐其不審,乃先使人按驗三川守與盜通狀。
——秦二世皇帝二年(公元前208年),《資治通鑑》中華書局版第276~277頁
我們再討論一下李斯。
李斯是戰國時期著名學者荀況的學生。荀況,後人尊稱他為荀子,與孔子、孟子的待遇一樣,都是“子”一級的。荀子其實我們都很熟悉,他的《勸學篇》一直收在中學語文課本里,“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是每個中學生都背過的。荀子現在被劃為儒家,但和孟子不同,他主張“法后王”,主張“性惡論”,欣賞“法”、“術”,所以,也有人認為他是法家。我第一次知道荀子,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運動中,在當時的中央檔案中,林彪的罪行之一是“尊儒反法,攻擊秦始皇”。一下子,連我們的老師都傻了,因為在1973年前後,大家都是史盲,老師念得稀裡糊塗,學生聽得暈暈乎乎。隨後,我記得我們的語文課加了幾篇活頁課文,講秦始皇如何年輕有為,也有韓非的寓言,加上報紙雜誌包括小人書都是連篇累牘地宣傳儒法鬥爭史,中國歷史上的思想家都是在那個時代透過那種方式被我和我的同齡人所認識的。“批林批孔”客觀上起到了普及歷史知識的作用。呵呵!
荀子是法家還是儒家,搞不清楚,他的兩個著名的學生卻都是法家,一個是韓非,一個就是李斯。我看過一本講韓非的小人書,看到他被李斯害死,當時就疑惑: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現在知道,儒家殺儒家,法家砍法家,朋友害朋友,自己人整自己人,那是相當正常的。
閱讀中國歷史,後世的閱讀者都有心理定勢,比如,像李斯這樣的,他是經過名師教導的,我們把他歸納於讀書人行列,他參加政治活動就具備了充分的正當性。而對於趙高,因為他是閹人,我們在心理上就不接受他,毫無疑問地把他判定為“小人”。孔夫子“君子”、“小人”的二分法,其實對我們影響至深,用這一套看歷史,歷史就很簡單,忠臣孝子,奸佞小人,陣線分明,正邪立判。可是人是複雜的,歷史的每一步,都是人在推動,有所謂的規律性,也有很多偶然性,充滿戲劇的張力,讓我們好奇,讓我們感慨,讓我們著迷。
李斯之所以能引起我們的爭論,是因為我們都替他有些不服氣,他的學識、才華和對秦帝國的功績,都是趙高不能比擬的,從內心我們不願意看到他被趙高修理成這樣,認為他死得冤。為古人平冤,是讀書人自己給自己加碼的義務。
李斯得到大家的好感,主要是因為《諫逐客書》。這篇文章不僅寫得文采斐然,而且關鍵是道出了讀書人個個皆有的情懷,那就是希望帝王家廣納賢才,在這裡讀書人都已經把自己的預設值設定為賢才了。李斯憑此一文,足以讓後世都願意寬恕他的齷齪行為,比如參與焚書坑儒的策劃。這項罪責大家更願意加在秦始皇身上,秦帝國的一切惡,都放在秦始皇這個筐裡,李斯可以被摘出來,作為學而優則仕的成功榜樣,擺在那裡,激勵後人。
從倉鼠到廁鼠(一)(2)
李斯的一生,是從倉鼠到廁鼠的一生。司馬遷善於用細節展示人的性格,性格則又決定了人的命運。李斯透過觀察老鼠在穀倉和茅廁的不同境遇,確立了自己的人生觀,那就是謀取好的位置,保住好的位置。這與儒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人格修養距之甚遠。作為常人,對環境斤斤計較,幸福指數不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