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arrow)
箭(矢,簇)
用於弓射或用於弩射。弓用之箭較長,約為70厘米左右;弩用之箭較短,在50—60厘米上下。它的製作在春秋時期也有了較大的進步,表現為:第一,製作上趨於科學、規範化:如箭簇、箭桿、羽毛間的比例及箭桿的長與直徑、杆的前後部的重量等,都有了一定的比例規定。從出土的春秋時箭簇實物標本看來,《考工記·矢入》中所規定的規格、尺寸、比例關係,與實際基本相符。第二,箭骸雖多為青銅質,但形制有了較大的改革,即逐漸拋棄了從商代到西周的傳統的雙翼扁體型,而改為三翼三稜錐體型,即由兩翼的側刃前聚成鋒改為三稜的三條凸起的稜刃前聚成鋒,簇鋒小而銳,大大提高了箭簇的穿透力和殺傷力。即使是仍然保持著扁體雙翼型的箭簇,也加長了脊部,縮窄了雙翼,且使兩翼角下垂,以增強穿透的能力。在春秋前期,三稜錐型的箭矢仍是少數,但到了春秋晚期,它卻迅速增多,被大量使用。如長沙瀏城橋一號楚墓出土的46枚銅簇中,三稜錐體型的箭骸多達29枚,就是明證。
靠機械力發射的一種兵器。因彈射方法不同,分為弓箭、弩箭和摔箭。
箭由箭頭、箭桿、箭羽三部分組成,箭頭,又名箭鏃,多為鐵製,頭銳而底豐,式樣有三菱形,三角形,圓錐形等。其刃薄而鋒利,旁有槽。箭桿以木或製成,嵌於箭頭之下。箭桿為圓柱形,用箭端製作而成。箭羽常以鵬鶻等巨禽翅製成,夾於箭桿尾端,使箭在飛行中平穩地命中目標。
古代置計時器漏壺下用以指示時刻之物'haerclock'
寒更傳曉箭;清鏡覽衰顏。——王維《冬晚對雪憶胡處士家》
箭端:
製造箭桿的工具。為方形硬木所制,箭端中有並一圓槽,略比箭桿為大,圓槽貫兩端。一端敞開,一端裝有鋼板上有一圓孔。圓孔呈薄刃形,圓孔大小如箭桿圓珠筆而平直,此器因使箭桿斜而更正,
曲而復直,故取名為端。
箭制:
指箭的規定編制,我國古代軍隊從廣泛用箭,各朝各代對箭的式們都有規定。《唐六典·武庫令》載:“箭之制有四:一日箭、二日木箭、三日兵箭、四日弩箭。”各朝代的箭制大抵相同。
徒:箭鏃的別稱。《釋名·釋兵》:“鏃,關西日徒。鉸也,言有交刃也,”
鏃:
1指箭頭。《文選·西都賦》:、“爾乃期門齊飛,列刃攢。”2箭名。《詩·大雅·行葦》:“‘敦弓既堅,四既鈞。”《爾雅·釋器》:“金箭謂之。”“以金為鏃,齊者名鏃”。
鏑:箭鏃的別稱。〈歷記·秦楚之際月表〉:“銷鋒鏑。”
抉拾:古代射箭用器具。抉指扳指,載右指上,用以鉤弦。拾零。著以左臂,用以護肩,抉用棘或骨製成,拾以革製成。
步叉:箭袋。〈釋名·釋兵〉:“步叉,人所帶,以箭叉於其中也。”〈後漢書·興服志〉:“箭袋謂之步叉。”
箭筒:裝箭器具,亦作箭袋。以皮革制,外飾花紋,長短與箭之尺寸為標準。盛箭器具。用木或獸皮製成。〈周禮·夏官·司弓夭〉:“中秋獻。”
箭擦:弓箭手腰帶上掛的毛紗懸垂物,用以擦箭。
(1)矢:箭的別名,〈廣雅·釋器〉:“矢,箭也。”“矢,指也。官其有所指向,迅疾也。”
(2)八矢:
1箭類的總稱。2中國古代的八種箭:《周禮·夏官·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凡矢,枉矢、矢利火射,用諸守城車戰;殺矢、矢,用諸近射田獵;矢、矢,用諸弋射;恆矢、庳矢,用諸散射。”
鄭玄注:“此八矢者,弓弩各有四焉,枉矢、殺矢、矢、恆矢,弓所用也,矢、矢、矢、庳矢,弩所用也。”
(3)匕:古時箭頭的別名。《左傳·昭·二六年》:“謝之中盾瓦……匕人者三寸。”
(4)一槍三劍箭:箭的一種箭頭為扁平銳三角形,箭桿以木或鐵製,供弓弩發射用,因其一次可發射三枚,故名。
(5)三叉箭:箭的一種。其式樣與普通之箭相似,惟箭頭為本叉形,中有尖刃,兩側各有向外突出的小刀,整個箭頭呈扁平狀。
(6)大習箭:箭的一種。箭習與箭桿比普通箭為長。唐·杜甫《丹青引》詩:“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太習箭。
(7)小鑿頭箭:箭的一種。箭頭形狀如鑿頭,箭桿較細,以木或製成。供子弩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