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大喜,當場決定跟羅方一塊出兵四方郡,薛仁果施禮道:“主公乃一家之主,加上連日的征戰肯定累壞了吧,末將不才,願替主公走一趟。”
說實話楊勇的確累壞了,這幾日盡打仗了,特別是昨天晚上,休息了不足四個小時,但一聽這話笑了:“薛兄,要說勞累你們比我楊勇更勞累,我只不過和弟兄們守城,而你們父子又是打仗,又奔波了幾百裡,連夜不得休息,我謝謝你的好意。此事我意已決,你和公冶長大哥留下,鎮守城池,休整兵馬,安撫百姓,我帶著杜義和羅將軍走一趟,少則兩日,多則三五日便回,然後我們移師通州,與薛前輩會合。”
“遵命。”薛仁果躬身施禮,心裡對楊勇的親政愛民滿是佩服,但只佩服了一半,內心深處便升騰起幾分淡淡的妒忌和憂慮。
楊勇用過戰飯後馬停不蹄,帶著杜義和羅方,引軍三千出東門向東北方向的四方郡而來。
天到傍晚的時候,楊勇他們便來到四方郡西門附近。
為了穩妥起見,三個人商定,由楊勇領兩千兵馬在離城十幾裡外的樹林裡等候訊息,羅方和杜義帶著一千兵馬,還穿著隋兵隋將的衣服,先進城遊說。
楊勇覺得可行,遂把這兩千兵將隱藏在小樹林中。但是等待總是一種煎熬,時間過得特慢,一直到日落西山仍然沒有半點訊息。其實,楊勇才等了不到半個時辰,但楊勇就覺得像是過了半個世紀一樣漫長。
楊勇就往壞處想開了,莫非城中出了什麼意外?還是羅方不是真心投降自己,給自己編了套,那杜義兄弟豈不白白送命?哎呀,杜義雖然機靈,但畢竟是個孩子,我怎麼能讓他去涉險?楊勇後悔不迭,遂吩咐一聲:“集合人馬,殺往四方郡!”
他們剛出小樹林,突然聽到鑼鼓之聲,楊勇一驚在馬上長身軀觀瞧,遠處吹吹打打來了一隊人馬,約有百十來人,為首的中間是羅方,左是的杜義,右邊的那員大將楊勇不認識,此將叫蔡桓,是羅方部下的心腹大將,看這意思是出城十多里迎接自己來了,楊勇根本沒想到。
原來,四方郡的郡守羅方和他的郡尉蔡桓都是隋朝少有的清官,這二人對楊廣的登基醜聞嗤之以鼻,對楊廣的倒行逆施和地方官員的橫徵暴斂深惡痛絕,但他們二人人微言輕,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爭眼。
數日前,他們聽說前朝廢棄太子楊勇被皇上追殺到通州,楊勇殺官奪府扯起義旗造反了,打出了“誅奸佞,伐無道”的大旗,還聯絡有吐谷馬賊,要跟昏君幹到底。
這二人只是內心表示同情,但卻不以為然。原因是楊勇的臭名昭著不被二人看好,當然是那個老楊勇,他們也知道楊勇不學無術,風流放蕩,生活奢靡,以致從太子混成了平民,險些丟了性命。這樣一個落魄的王孫貴胄,不可能有什麼大作為,至多是譁眾取寵浪得虛名而已。
在接到通州刺史出兵的命令後,羅方不敢耽擱,但僅帶了四千兵馬出來應付差使,讓蔡桓領兵四千鎮守四方郡。
行軍到了半路,不少逃難的老百姓都爭著湧向金城,引起了他懷疑,心說,金城正在打仗,這些難民難道不怕死?遂命人打探,這些人回來告訴他,老百姓提起楊勇都交口稱讚,愛民如子,仗義疏財,他手下的義軍都是仁義之師,軍紀嚴明,秋毫無犯,視老百姓為親人,他們正在金郡開倉放糧,賑濟百姓呢。
羅方不相信楊勇能做出這樣的善事,但探事的回來都這麼說,他又親自抓了幾個老百一問,口徑統一。這下羅方信了,對楊勇看法發現了根本的改變,因此這兩天他基本上是按兵不動,等其他幾路兵馬近了才慢慢騰騰地往金城而來。
透過這兩天的戰鬥,羅方對楊勇和他的義軍有了更深入的瞭解,特別城南一戰,楊勇身先士卒,以少勝多,對待俘虜的態度,對待傷亡弟兄的方式,都深深地感動著他,認為楊勇是個有道的明主,這才率眾真心投誠。
羅方和杜義進城後,大將蔡桓把他接進城中,羅方先給杜義作了引薦,然後當著杜義的面把這幾天的所見所聞,以及老百姓對楊勇的評價都講了一遍,並歸勸他扶保楊勇,加入義軍。
蔡桓聽完毫不猶豫地應答了,羅方和杜義大喜,這才帶著人敲鑼打鼓地出城迎接。
蔡桓見到楊勇後趕緊下馬跪倒施禮:“小人蔡桓迎接主公來遲,罪該萬死!”
楊勇趕緊下馬把他扶了起來:“將軍棄暗投明,乃俊傑也,何罪之有?將軍大義,使百姓免受刀兵之苦,功莫大焉!”
兩人客套幾句,然後像眾得捧月一般,把楊勇接進了城中,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