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陸軍有相反的觀點。
在陸軍看來,攻打澳大利亞依然很有必要。
首先,澳大利亞直接威脅著南洋地區,部署在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的重型轟炸機能夠轟炸幾乎整個南洋地區,從而對該地區的關鍵生產設施,比如蘇門答臘島上的油田、加里曼丹島上的橡膠種植園、湄公河三角洲地區的產量區、以及泰國灣北部地區的化工廠,而這些都能提升〖中〗國的戰略力量。
其次,只要美軍仍然控制著澳大利亞,那麼〖中〗國本土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證,也就必須在南洋地區保持一支足夠強大的兵力,而這支部隊顯然沒有別的價值,從而會對〖中〗國的軍事部署產生負面影響。
第三,澳大利亞是美國海軍、特別是太平洋艦隊前往印度洋作戰的必經之地,而且肯定是美國海軍艦隊在印度洋上活動的主要基地,而從長遠考慮,〖中〗國海軍、甚至是〖中〗國陸軍都得進軍印度洋,因此只有攻佔澳大利亞,才能阻止美國海軍艦隊進入印度洋,也才能更加迅速的控制整個印度洋地區。
最後,美軍肯定會死守澳大利亞,而美軍的補給線長度是〖中〗國軍隊的四到五倍,因此澳大利亞是消耗美軍戰鬥力、以及美國國力的理想戰場。
除了陸軍支援攻打澳大利亞之外,大部分政府官員也認為有必要攻打澳大利亞。
當然,政府官員的出發點是政治利益。
澳大利亞原本是英國的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成為自治領,隨後獲得了全部自主權,成為英聯邦成員。雖然澳大利亞已是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但是名義上依然屬於英國女王,而且由女王委任的總督為澳大利亞的國家元首。從政治上考慮,如果能夠打下澳大利亞,肯定能打擊美英士氣,同時震懾住其他英聯邦成員、以及那些親美親英的國家,削弱美英軸心集團的實力。
馮承乾並不反對這些觀點,只是他覺得,為此而去攻打澳大利亞,代價太大了。
要知道,澳洲是一塊大陸,哪怕是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陸,也有七百多萬平方公里,而且三分之二的地區是沙漠與戈壁。按照馮承乾的估計,要想攻佔澳大利亞,〖中〗國軍隊至少需要投入近三百萬地面部隊。
更重要的是,澳大利亞同樣遠離〖中〗國本土。
也就是說,為這支軍隊提供後勤保障,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也就必須在此之前建造足夠多的船隻。
問題是,一個國家的造船能力是有限的。
換句話說,如果增加貨輪的建造數量,就得減少戰艦的建造數量,至少會使戰艦的建造工作受到影響。
除了造船,還得為此消耗大量資源。
在軍事層面上,則意味著需要向西南太平洋傾斜,到時候需要投入的不僅僅是陸軍,還有海軍。
顯然,如果攻打澳大利亞,那麼海軍主張的“東進”行動就會受到影響。
雖然夏威夷群島比澳大利亞小得多,但是戰略價值顯然在澳大利亞之上。如果為了攻打澳大利亞而耽擱了進攻夏威夷群島的作戰行動,那麼〖中〗國海軍將不大可能在太平洋上迅速取得勝利。
問題是,大多數人都支援攻打澳大利亞。
當時,甚至連空軍司令劉亞光都認為,應該首先攻打澳大利亞,降低本土受到的直接威脅,從而騰出更多的兵力用於進攻。
馮承乾獨自決策的時代已經過去,他不得不服從多數人的決定。
這個決定,直接引發了中美太平洋戰爭中的第一場海戰。!。
第一百四十章 有心無力
九月八日,馮承乾回到青島。
當天下午,馮承乾就搭上了海軍專機飛往那霸。
在執行了兩個月的戰鬥巡邏任務之後,西太平洋艦隊已在九月六日回到那霸,進行為期兩週的休整。因為是臨時休整,所以官兵都得留在戰艦上。在此期間,戰艦將進行最基本的維護與保養。
經過一年的努力,那霸港基本上恢復了戰前的樣貌。
除了一艘軍需船之外,其他在日軍轟炸時沉沒的艦船都已打撈起來,而且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艦船已經修復。港口基礎設施也在維修與重建的時候重新規劃,增添了一座大型浮船塢與一座海軍船臺。雖然首配套設施限制,那霸港並沒有建造戰艦的能力,但是已能對包括艦隊航母與快速戰列艦在內的所有戰艦進行全面維護。也就是說,今後那些在戰鬥中受損的戰艦不再需要返回本土的港口,在那霸就能修好。此外,那霸港的東南角還開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