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社會都包含著不穩定的因素,因為那些有才幹的人會準備好補充到精英群體中,群眾和精英身上的剩遺物的波動決定了依賴的迴圈。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2000。一個社會的精英流動越是順暢,社會越是穩定。帕累託指出:“新的精英透過不停的迴圈運動,從社會的下層階級中冒出來,登入上層階級,在裡面發展壯大,隨後衰落、被消滅、消失。”雷蒙·阿隆:《社會學主要思潮》,華夏出版社,2000,第312頁。他寫道:“貴族不會永存。無論出於什麼原因,一段時間後,他們就消失了,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歷史是貴族的墓地。……由於低門第家族的崛起,統治階級在人數上和品質上得到了恢復,並給他們帶來繼續掌權所必需的活力。他們還透過清除自己隊伍中的腐化墮落分子來恢復生機。”張人傑主編:《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第70頁。馬克思對此做過解釋:“統治階級能夠吸收被統治階級中第一流人才越多,它的統治就越加穩定。”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培養中產階層群體的意義所在。美國社會之所以能夠有較好的民主基礎,與其社會具有相對較多的流動機會是分不開的。
但是種種實證研究卻提出了反證。20世紀60年代以後,再生產理論引起廣泛關注。
一是“社會再生產理論”,由鮑爾斯和金提斯等提出;代表人物是阿爾都塞。他們認為在工業化資本主義的社會里,學校教育過程與經濟生活密切相關,經濟—學校的聯結是階級關係再生產的最重要環節,學校是社會控制和社會再製的工具。其主要貢獻是揭示了社會的不平等可以透過學校教育維持和再製下去,因而到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去考慮教育的作用。
另外一種是“文化再生產理論”,代表人物為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他提出了“文化專斷”、文化資本概念,認為教育制度本身也有其文化專斷,也就是說,佔據統治地位的階層會用制度化的方式將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固定下來。本章將主要以這種觀點來論證中國中產階層的教育和文化傳承的現狀。
布迪厄對資本型別進行了劃分,他認為,根據資本在不同場所所起的作用,可以將其分為三種基本形態:經濟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三種資本都有相應的功能以及各自的制度化形式。張揚波:《人力資本競爭催生教育消費熱》,http//:�nanfangdaily��cn/southnews/spqy/nfgd/200403170602�asp。所謂“文化資本”,是指世代相傳的一般文化背景、知識、性情及技能,何瑞珠:《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闡釋》,《教育學報·1998冬》第26卷第2期。是具有文化價值的財富。布迪厄的文化資本包含三個層面的含義:第一種是一種具體化的狀態,以精神和身體的持久“性情”的形式而存在,例如一個人的思想和肉體的長時間儲存,個人透過先天和後天的培養所形成的內化於個人身上的學識和修養;第二種是以一種客觀化的狀態存在,當文化資本轉變為像“圖片、書籍、詞典、工具、機器之類的東西的時候,文化資本就是以這種客觀化的方式而存在”;第三種就是以體制化的形式存在,這種形式賦予文化資本一種完全是原始性的財產,而文化資本正是受到了這筆財產的庇護。包亞明主編《文化資本與社會鍊金術》,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192~193頁。當我們以學術認同感的形式來看待具體的文化資本時就屬於這種情況。對布迪厄來說,這種具體化的狀態是最重要的 。他認為:“大部分文化資本都可以從一些事實上推演出來,從基本的狀況看,這些事實以及那些可以預測的具體化的東西是相聯絡的。”〔澳〕戴維·思羅斯比:《什麼是文化資本》,《新華文摘》2004年第10期,第119頁。
在布迪厄看來,“文化再生產”和“社會再生產”的聯絡在於,上層階級能夠根據其對於高雅文化的熟稔而證明自身的優越地位,而從屬階層的成員則不僅在經濟上受制於人,而且在對統治階級的文化符號的瞭解上也處於劣勢。布迪厄由此來證明社會和教育體制的不平等由此合法化。
受布迪厄啟發,伯恩斯坦指出出身於不同階層及生活於不同社交圈子,會培養出不同的語言模式,低下階層子女學到“侷限性”語言法則,而中產階層子女用“精緻的”語言法則;換言之,低下階層與中上階層子女選詞、用字及句法等各方面均有顯著不同。伯恩斯坦認為,語言與學習關係十分密切,侷限性的語言限制了低下階層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