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孔子提到這件事了。 所以我說《論語》是連成一氣的,編得非常好。 講了南子這故事,馬上就把孔子的一段話引進去了。
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在孔子的孫子子思著《中庸》的時候,第三章中,就引用這一句話。 孔子是講了這一句話,孔子就中庸太難了,中庸是什麼呢?
講孔子的中庸也是很難解說的,如仁字一樣,有體有用,我現在不講中庸的體,將來有機會研究《中庸》時再講,現在講中庸的作用,有些學者寫文章罵中國文化,他們也是中國人,現在中國人“罵”中國文化的太多了!真使人感慨萬千,我們這個國家在五代那八九十年中,也是最亂的,是當時認為的外族侵略進來的時代,有許多中國人變成什麼樣子呢?很難看,也很壞,他們幫助外族侵略自己中國人,所以唐末司空圖有一首感慨的詩:“一自蕭關起戰塵,河湟隔斷異鄉音。 漢人學得胡兒語,卻向城頭咒漢人。”將來百把年以後,寫我們現代的歷史,可能有人也會這樣寫。 現在罵中國文化的,不是外國人,而是我們自己中國人。 自己對自己沒有搞清楚。現在也有很知名的學人寫了文章,說中庸就是馬馬虎虎的意思。 他曲解說,張三說對,李四說不對,而王五說對與不對沒有關係,就中庸吧!這位學者竟如此解釋中庸,他們
340
雍 也 第 六723
這些人對於中庸是什麼,自己都沒有好好的研究。我們現在說中庸,就是能夠中和的中庸之作用。 我們中國文化中《易經》的道理,是說天下的事物,天下的人物,隨時隨地在變,每秒鐘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事。 如何能適應這個變,如何能領導這個變,這是學問的中心。同時《易經》告訴我們,變是對立的變,任何一件事都是相對立的,有正面必有反面,有好必有壞,你說對的,同時也就產生了不對的。一切都是相對的,在這個相對的中間,有一箇中和的道理。所以“中庸”便提到中和的作用,孔子是說兩方面有不同的意見,如果有最高的領導德業的人,使它能夠中和,各保留其對的一面,各捨棄其不對的一面,那就對了。 那才是“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孔子同時感嘆說:“民鮮久矣。”一般的人,很少能夠善於運用中和之道,大家走的多半都是偏鋒。把這節放在孔子見南子後面,正說明了我們剛才所說的道理。 一般人對人事的批評,要多方面注意人情世故。 將來各位出去外面做事情,你的部下,你的朋友,甚至你的敵人,對你也是一樣。 當罵你壞的時候,什麼都是壞的,沒有好的;當捧你的時候,什麼都是好的,沒有壞的。 但是不管捧與罵,都是有問題的。 我們不要忘記了自己的本分,自己要很清楚自己,不要為這些譭譽所動搖,要問自己真正的作為。 所以孔子在這裡所講的道理,說明了孔子見南子的真相。
341
823論 語 別 裁
此事古難全
下面等於為本篇作結論了。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
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子貢問的問題,都是中肯扼要,而且碰到孔子中心思想的要點之處。 他說假使一個人廣泛地博施濟眾,要為整個人類謀福利事業,照現代話來說,團體、社會、政府做的公益事業就叫社會福利。 中國古代有沒有社會福利思想?假使有研究社會問題的,這個問題要注意,在中國歷史文化裡,好像找不出社會福利問題的記載,事實上有沒有呢?有!社會思想早有了,社會福利思想也早有了,過去都偏重在個人做,以個人立場,做社會福利事情,這是中國人的道德修養,告訴人,有錢做做好事,修橋鋪路,再不然夏天在路上擺一些茶缸。 我很小的時候就看到過。 每到夏季,家裡忙得很,天天都要燒茶,大鍋大鍋的燒,多少裡一桶,放在那裡,不要錢的涼茶,大家儘管喝。 很多人家都這樣做的,這些都是社會福利。 中國過去的社會當然是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由個人做社會工作,做社會福利,認為這是一種道德,所謂陰功積
342
雍 也 第 六923
德。現代的思想,社會的福利工作,已經由政府、由社團做。時代不同,工業時代與農業時代,是兩個時代,思想也不一樣。 子貢講的博施,就是講社會福利。 廣博,無條件的把東西送給人家,救濟大家,讓大家都得到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