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最初的來源是關於美國農場主對於土豆新品種的接受情況的研究,人們都會覺得很好笑。但是現在,不論它的根源從何而來,該模型已經牢牢地根植於矽谷這個科技重鎮的土壤中了。)
從新技術產品使用週期中所吸引的消費者型別這個角度,該模型描述了新技術產品在市場中的滲透過程:
正如你所見,我們看一下圖1…1中的這條鐘形曲線(正態分佈曲線)。該曲線的各個部分大致與其標準差所在的位置相一致。也就是說,早期大眾和後期大眾位於均值周圍一個標準差之內的區域,早期採用者和落後者位於兩個標準差之內的區域,而在一項新技術的發起之時(曲線的最左邊),也就是均值周圍三個標準差之內的區域,就是所謂的創新者所在的位置。
圖1…1 技術採用生命週期
上述各個群體的不同,就在於他們對於一項基於新技術的不連續創新所做出的特定反應。每個群體都代表一種獨特的“心理描述”(psychographic)—這是心理學和人口統計學的一個結合,它使得這個群體對於營銷活動做出的反應與其他群體具有顯著的差別。瞭解每個群體的心理描述及其與其他群體的相互關係,是高科技營銷的一個關鍵所在。
創新者會非常積極地追隨於各種新技術產品之後。有時,他們甚至會在正式的營銷計劃尚未出爐之前就已經下手購買新產品。這是因為科技是他們生活中的最大樂趣,而並不在意這些技術能夠在他們的生活中提供什麼樣的功能。從本質上來講,他們會著迷於任何根本性的技術改進,並且僅僅會為了探索新型產品的效能就決定購買。在任何一個市場中,創新者並不多見,但是企業必須爭取在營銷活動初期得到他們的青睞,這一點是非常關鍵的,因為當新產品投放市場時,他們的認同能夠為其他消費者帶來購買信心。
與創新者相同,早期採用者會在新產品生命週期的早期接受併購買產品;但與創新者不同的是,早期採用者並不是技術專家。他們只是一個善於想象、瞭解並欣賞新技術所具備的優勢,並且能夠將這些潛在的優勢與自己關心的其他方面相連繫的群體。只要發現了某種新技術產品能夠有效地滿足他們的需要,早期採用者就會考慮是否做出購買決策。正是因為早期購買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並不會禁錮於公認的看法,而是更願意尊重自己的直覺和想象,因此他們對於任何高科技市場的拓展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早期大眾與早期採用者在接受新技術的態度方面存在一些相同之處,然而,他們的購買決策最終是由一種強烈的實用性想法而推動的。他們知道這些最新奇的發明中有很多最終都將不再流行,並且會成為過眼雲煙,所以他們寧願繼續等待,並在自己購買之前,細心觀察周圍的人對新產品作何評價。換句話說,在拿出大把金錢進行購買之前,他們希望得到一些公眾給出的參考意見。由於這一群體中的消費者數量是非常多的—幾乎佔據整個技術採用生命週期的1/3,所以說,贏得他們的認同,對於企業獲得鉅額利潤和飛速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後期大眾除具有早期大眾的所有特點之外,二者之間還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不同之處:早期大眾群體中的消費者滿足於他們對待新技術產品,以及最終決定是否進行購買的能力,而後期大眾群體中的消費者卻並非如此。他們只會等到某些既定標準形成之後才會考慮購買,並且即使等到那個時候,他們仍希望得到很多的支援,所以他們更有可能從一些知名的大型公司手中購買產品。與早期大眾相同,對任何市場來說,後期大眾這個群體也佔據了總體購買人數的1/3。因此,如果一項新產品能夠得到他們的喜愛,公司確實能夠獲得巨大的利潤,因為隨著產品的逐步成熟,邊際利潤率將呈現遞減規律,但同時公司的銷售成本也將逐漸降低,這樣一來,公司的研發成本在最後將被全部攤銷。
最後我們要介紹的是落後者。無論基於哪些原因,是個人方面還是經濟方面,這些消費者對新技術沒有任何興趣。只有當一項技術產品已被深深埋藏於各種其他產品之中時,落後者才會進行購買。例如,在某項設計中,一臺微處理器被安裝進一款新型汽車中,而落後者們卻根本不知道這款汽車中安裝了這樣的微處理器。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落後者這個群體通常都不會被企業重視。
下面我們將重新歸納技術採用生命週期這個模型的內在邏輯,它的基本主旨就是:任何群體採用科學技術的過程都是與這個群體所特有的心理和社會描述的方方面面相一致的。這個過程可以被認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