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熟鐵槍管簡直是削鐵如泥了。肖圖白在這些工匠們心目中的形象,再次昇華成為權威的活神仙。
而弄出高碳鋼,僅僅是改進刀具的第一步,還可以透過改進刀具的幾何形狀,來增加效能。明朝用的刀具,皆是普通的扁形的刀具,切、削、鏜、鑽的效能還是不夠的,肖圖白改進刀具——發明了經典的“麻花鑽”!…;
在後世,麻花鑽是各類手工、電動鑽孔工具,以及鑽床、銑床、車床上最常用的鑽孔和旋轉切削的工具。
當然了,肖圖白記得中國普通的機械工人倪志福在1953年發明的三尖七刃麻花鑽頭,也就是震動全世界的倪志福鑽頭——這是超級麻花鑽,比普通的麻花鑽效率要高的多,成為了刀具世界中的傳奇。
那時候,新中國剛剛成立,為了爭取世界各國在政治上的認同,免費向全世界公佈這種鑽頭的技術,雖然迎來全世界的褒獎,但是卻失去了太多的利益。
遺憾的是,肖圖白雖然知道倪志福鑽頭大名鼎鼎,但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製造這種鑽頭。所以,暫時弄出最普通的麻花鑽。當然了,哪怕是最普通的麻花鑽,也比明朝時期的簡陋刀具要科學先進的多。
按照肖圖白繪製的麻花鑽圖紙,並且指點麻花鑽磨製口訣“刃口擺平輪面靠,鑽軸斜放出鋒角。由刃向背磨後面,上下襬動尾別翹。”
這句口訣出來後,效果就不同了。肖圖白髮現,眾多的工匠目光中露出了狂熱,拼命的記錄肖圖白的口訣,並且爭相提問。
事實上,古代的工匠們,大多數的關鍵技術,都需要留一手,專門傳給自己少數的關門弟子。而像肖圖白這麼無私的傳授這麼多高階的先進技術,恐怕只有春秋戰國時期的魯班、墨子等等早期的技術大牛。
在儒家思想未大一統之前,諸子百家爭鳴,爭相改進和傳播自己的技術和思想,所以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和技術的發展和進步,實乃中國最快的時期。儒家學說一統天下之後壞事了——儒家子弟直接貨物帝王家,專門鑽營如何在官場上往上爬。在思想爭鳴領域,逐漸變得死水一潭。(歡迎您來您的支援,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第一八七章 改進工具(二)求訂閱
改進了刀具的硬度,以及設計麻花鑽頭,這些不過是最容易改進的技術。按照中國古代的金屬冶煉水平,春秋戰國時期的技術儲備,加上一名穿越者指明方向,足以製作出工具鋼和麻花鑽頭。
在後世,自然科學知識不值錢,能夠被到處傳播。能夠賺錢盈利的具體技術,才會被人以專利,或者保密的方式進行保護。
而在古代恰恰是缺乏最基礎的自然科學知識。光是肖圖白指點了工匠們一星半點的知識,已經令明朝工匠對於刀具的研究,處於世界領先水平。歐洲人大約是到了19世紀中期以後,才擁有差不多的技術。
這種簡單的改進之後,能夠將槍管加工進度從30天縮短為20天時間,但是這楊的效率,依然不能讓肖圖白滿意。
人均一個月時間製造一根鳥銃,與人均20天左右生產一杆鳥銃,本質上效率都是低下的可怕。問題是工匠們並不覺得自己效率低下,反而還為加工進度能夠從30天縮短為20天而沾沾自喜。
“刀具方面改進餘地不大,下個目標應該是改進鏜鑽機床。。。。。。。”肖圖白心想,明朝軍工廠應用的鏜鑽機床,鑽頭和刀具的轉速是非常慢。而鑽頭轉速,自然影響鑽槍管、鏜槍管的效率。
事實上,機床這玩意,並非純粹是近代和現代的產物。遠古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對機械進行利用。從而發明了眾多比較原始的機床。而近代和現代的機床,也是從古代人的工具改進出來的。
中國古代的工匠們發明的原始機床,數量也是多不勝數。
鑽床在中國應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發明給玉器鑽孔的——杆鑽、管鑽。春秋戰國時期,又出現了舞鑽。
這些早期的鑽床,多是巧妙的利用弓弦提供動力進行鑽孔。而明朝時期引進西歐的鏜鑽,已經是文藝復興以後才發明出來的機床。比之古代機床已經大為進步。至少,中國古代的各種鑽床,很難加工長達一米多長的熟鐵槍管。而鏜鑽恰恰是為了加工金屬槍管而發明出來的工具。
但是在肖圖白看來。鏜鑽的鑽頭轉速,而是在太慢了。加工一根槍管,居然需要幾百個小時。這致使批次化生產火銃。成為了很難實現的目標。
要知道,肖圖白領導下的皇家新軍規模,並不純粹是因為控制軍費的增長速度。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