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哪怕悟不出多深奧的道理,也會透過親自務農,瞭解農民的辛苦。
在二月份,肖圖白同樣和歷朝的統治者一般,用參與農業生產,來表示自己重視農桑的態度。與皇帝們在深宮裡面的皇莊種田,伺候皇帝種田的,都是一幫子文武百官不同。肖圖白是真正在葛沽農產務農,接近的也是真正的一線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
天津葛沽農場,作為特區最大的農業生產基地。
與別處的農村最大的不同是,水利設施完備,從溝渠灌溉、排澇體系,到提取地下水進行灌溉的風車灌溉系統。
整個水利設施的完本,已經節省了人多提水的人力物力。在古代,灌溉是一項非常耗費人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北方地區。農田水利不發達,佔據不了良田,耕作劣質田地的農民,用水桶挑水灌溉,奔波幾里路,農忙時奔波上千次,也成為了稀鬆平常。
小農經濟體制中,上等的良田,臨近水源。擁有上等的良田,無需多操心。便能夠獲得良好的收成。而這些好田,往往被豪強、富戶們佔據,普通的農民,往往是離水源較遠的劣田,光是農忙時候提水灌溉,已經領人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了。
甚至,一些霸道的地主,為了佔據更多的灌溉資源,不允許別的農民,到自己的水源附近提水。在古時候。兩個農村為了爭奪水源。進行慘烈的廝殺、械鬥,也是非常常見的。有人說,古代農民戰鬥意識不強,容易被愚弄。但是。這是與農民切身利益無關的情況下。他們才顯得人畜無害。一旦涉及到農民切身利益。兩個村莊可能為一條灌溉小溪,打出比戰爭還慘烈的混戰。
當然了,並不是所有的北方人不願意搞農田水利。而是一部分佔據了臨近水源的良田的地主、宗族。並不願意搞農田水利。其一,搞農田水利,就意味著自己的水源被外人瓜分一部分。其二,搞水利是要出錢的,朝廷說要搞水利,肯定要地方自己出人出力。
儘管很多人知道,水利建設對於長遠來說,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到了北方,執行起來卻是困難重重。
南方的情況有點特殊,北方的一些田地,由於土地貧瘠,每畝也就象徵性的徵收幾斤糧食。而南方最高的一些地區,則是一畝田徵收2石糧食。原因是,太祖皇帝對陳友諒、張士誠與其爭奪天下耿耿於懷,對於一部分張士誠、陳友諒的舊地盤,徵以重稅。
總體而言,整個江南地區的田地產量高於北方,賦稅也同樣較高。因為承擔非常高的賦稅。農田水利、良種,等等各種先進的農業技術,在南方更普及,原因是被高賦稅壓迫出來的。
北方的賦稅壓迫較為輕微,所以北方的農村更為保守,不願意革新技術,不願意耗費巨資搞農田水利。
其實,在16世紀末期,明朝就不斷有重臣,在北方推廣水利建設和普及良種。但是,這些旨在提高農業產量的改革,皆是無疾而終。其實,光是農田水利和良種獲得推廣,北方的糧食產量至少能夠提高兩三倍。
可惜,北方的農業改革,阻力實在太大。歷史上,清朝對於北方,則是採取用刀子進行圈地運動。大量的田產,被八旗貴族強行掠奪。加上,清初北方人口歷經浩劫,僅剩下1000萬人,推行農田水利和推廣新作物的阻力,有所減緩。
到了康熙年間,在北方大力推廣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等作物,令人吃糠拉稀,於是出現了所謂的“盛世”。
清朝所謂的盛世,水分非常大,主要是受益於美洲作物的推廣,人口以三十年增長一倍的自然增長規律進行膨脹。
按照小農經濟的標準,盛世取決於人口多寡、倉庫中糧食數量,人多糧多就的盛世。像康乾“盛世”,百姓普遍衣衫襤褸,人均財富少的可憐,毫無富足氣象。哪怕是“盛世”,也的中國有史以來,最窮的盛世。
肖圖白並不喜歡單純堆砌人口的數量,而是更重視人均的財富和受教育程度。以及軍事、科技、經濟、領土等等各方面綜合實力。
在肖圖白看來,盛世應該是國民創造財富的能力,以及人們享受的生活質量富足,這才配得上盛世。
以發展農業經濟而言,如果,大多數農民是靠玉米、紅薯、馬鈴薯之類的粗糧果腹,大多數百姓營養不良,顯然是稱不得盛世的。
以飲食而言,盛世的標準,應該是百姓可以天天吃得起肉。如果天天吃得起肉,最起碼在飲食上,就算不上盛世。
“國師大人,農場今年的計劃,種植20萬畝的糧食。粗糧、細糧各一半。剩下20萬畝田地種棉花,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