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萬人有著他們的顧慮,雖然他們心中也對楊成非常認可,但是面對現實和家人的顧慮,這些人還是選擇離開了。
但是,這些人面對楊成的造反,都沒有任何的表態,他們只是默默地按照楊成的要求,將手中的武器和身上的鎧甲全部交了出去,然後就離開了。
伴隨著這些人的離開,楊成也開始了新的行動了,大軍進入洱山,然後穿越洱山之後,直奔大理城而去。
大理城是南邵部族的老巢,也是眾多南邵權貴們聚集的地方,但是伴隨著南邵王歸義和王子閣羅鳳的死去,還有他們的六萬人馬的喪命,不僅南邵部族沉底衰敗了,就是雲南的其它烏蠻部族也隨著衰敗了。
此時的大理城中還有兩萬南邵部族不守軍,其中還有大量南邵權貴們聚集在裡面,兩萬守軍其實都是他們部族的奴僕臨時組成的,但是南邵的精銳已經全部喪命在洱山之中了。
此時的大理城已經是驚弓之鳥了,完全承受不了任何的攻打了,當得知唐軍一萬五千人的大軍穿過洱山,然後朝著大理城而來的時候,大理城中頓時一陣的沸騰和驚恐,那裡雲集的大量權貴驚恐萬分。
南邵部族是雲南烏蠻之人中最強大的一個,佔據著一半的雲南之地,人口也是整個烏蠻之人的一半之多,大理也漸漸地成為雲南的中心,那裡不僅雲集著大量的南邵權貴,還有眾多烏蠻中的酋長和大量的漢人商賈也都在大理城中定居。
此時,唐軍大軍雲集城下,城中的南邵權貴是群龍無首,驚恐不安,至於那些其它部落的酋長和漢人商賈們,這些人手中沒有兵,更是驚恐萬分,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此時他們還沒有得知楊成造反的訊息,認定城下的這一萬五千人的唐軍就是天朝大軍。
楊成領著一萬五千人的大軍一路暢通地來到了大理城下,路上沒有遇到任何的抵抗,並且還收拾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部落,其中小的部落只有不到百人,大的也就是千人而已。
但是被唐軍遇上就會收拾一番,同時唐軍也會招募一些這些部族中青壯加入唐軍,漸漸地壯大唐軍的力量。
此時,面對唐軍大軍壓境,大理城中的南邵權貴們也是爭論不休,他們雖然手中還有兩萬人,但是抵抗的勇氣可是沒有,爭論的焦點就是出城和唐軍談判,然後提出什麼樣的條件。
一時間這些南邵權貴們也是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南邵王起兵發唐,已經觸怒了大唐,大唐是絕對不會輕饒他們的,所以出城請降的條件就是保住性命就可以了。
但是,也有人認為他們手中還有兩萬人,這就是本錢,可以爭取更多的條件,繼續留在雲南,然後統領各自的部落和領地,名義上歸順大唐。
雖然這些南邵權貴對於唐軍驚恐萬分,但是還是希望能夠獲得更好的處境,希望唐軍能夠撤軍,然後他們繼續統領雲南之地,還有自己的部族和領地,名義上歸順大唐。
最後,這些南邵的權貴們還是決定向唐軍提出第二個條件,那就是將一切的罪名全部推倒死去的南邵王歸義和王子閣羅鳳身上,然後他們換取大唐的諒解,爭取繼續自制雲南之地。
隨後,大理城中的南邵權貴就在緊張和不安中派出了請降的談判使者,來到了唐軍的大營,準備和唐軍談判。
但是,隨後事情的發展完全朝出這些南邵權貴的意料,那就是談判進展的異常順利,楊成對於他們想要自制的想法非常贊同,並且說明回想皇帝稟明情況,然後重新封賞一個南邵王,繼續統領南邵之地。
此時,這些南邵的酋長們心中頓時激動不已,他們沒有想到談判竟然如此順利,而且楊成已經答應一切條件,畢竟楊成是節度使,說話是非常有分量的。
只是此時大理城被唐軍堂堂圍住了,所以楊成造反的訊息,大理城中的權貴們沒有人知道,所以還在滿心期待地準備繼續做雲南的土皇帝呢。
翌日,伴隨著談判的順利完成,大理城的戒備也完全解除了,城中一片的輕鬆和歡喜,同時城外的唐軍也放鬆了對大理城的壓力,漸漸地開始拔營後退了。
隨後,大理城中的權貴們就雲集大理城東門,準備迎接楊成的入城,畢竟此時兩家已經罷兵言和了,所以楊成這樣的節度使還是要見的。
清晨,雨露散去,清爽宜人,大理城的東門雲集了上千人,其中大理城中的南邵權貴和烏蠻的酋長,還有大量的漢人商賈,地主等都出城準備迎接楊成的到來。
眾人云集城外,準備迎接楊成的到來,城中也已經準備好酒宴了,並且還有一場盛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