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部分

從歷代科舉來看,但凡舞弊者都會牽出後面的大人物。

不過,楊堅並沒有如此高尚。公共經濟學認為,官僚只對權力來源負責,這個道理完全可以用來解釋科舉制度。魏晉南北朝,士族進仕憑祖宗蔭功,靠的是門閥出身,權力來源是祖德,官員未必對皇帝負責。科舉制官員權力來源於皇帝,官員必須對皇帝負責。

祖上有蔭德,沒錯,可是要考,屬於差額錄取。

楊堅創立了一個完全服從於他的官僚體制,就此,士族失去門閥進仕途徑,官員位置不再世襲,權力、官職來源於皇權,士族就此徹底沒落。

科舉,或許不是一種好制度,但確確實實是一種公平的制度,實在想不出來還有什麼方法能夠替代。

不過至此,皇權也失去了唯一的挑戰者。因此,楊堅,才是神人。

權力高度統一,對明智而又有韜略的帝王,是好事。

這種帝王,只是偶然;所以,楊堅是偶然。

盡道隋亡為此河

楊堅之後的皇帝,叫做楊廣,也就是傳說中的隋煬帝。

楊廣,背了很多罵名,尤其在野史中,他從來都是被攻擊的物件:修運河、征伐高麗、遷都洛陽等。總之,他是一個桀紂之君,沒幹一件好事。

剛才說了,楊堅是偶然;楊廣,是必然。

雖然楊廣確實可能弒父,至於*,實在是談不上,就算他和老爹的兩個貴妃不清不白,這在古代皇室似乎也算不上什麼緋聞。

從古至今,正史對楊廣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評價,有人說楊廣“負其富強之資,思逞無厭之慾”。不過,也有人說他“南平吳會,北卻匈奴,昆弟之中,獨著聲績”。

怎麼評價,要看誰說。

關於楊廣的負面報道,最早出於《隋書》和《貞觀政要》,這兩本書,廣大唐朝人民都知道,是李世民“編”的。按照儒家精神,或者說今文經學,篡位是不對的,殺先帝更是罪大惡極。即使皇帝昏聵也要愚忠,拉桿子把楊廣弄下臺是不可以的。

必須把楊廣樹立成一個弒父*的逆子,一個儒家道德的叛逆,一個暴戾無常的帝王,才有理論根據打倒他,唐朝才有理由取而代之。

沒有隋煬帝暴虐無道,哪有唐朝帝王的聖哲。

不過,《隋書》還是記載了一些楊廣的正面史料的,李世民應該確乎知道沒有楊廣,自己也不可能順利統治整個帝國。

比較離譜的是,宋代《資治通鑑》。

出於政治失意的原因,司馬光借古諷今把《隋書》和《北史》中的正面資料幾乎全部刪除,僅詔令一項,至少被刪掉15處以上,而司馬光給楊廣留下的版面不過就那麼一點點。

但凡歷史人物,功罪是不能分開看的,無論如何分開,不過就是個數字,根本沒有任何依據。如果有依據,就直接精確到二點三七五、七點六三五了,歷史不同於自然科學,數學式評價才是不嚴肅的。 。 想看書來

第二章 西漢的財富(20)

有時候,功就是罪;

有時候,罪才是功。

南北朝士族衰敗,確切地說,應該是南陳士族衰敗。因為南陳是漢族正統帝王,所以往往當代史學會忽略北朝。與南朝不同,楊堅建立的是一個統一的漢族帝國,面對的是全國士族力量,雖然他創立科舉之制,大規模起用寒門子弟,但是北方士族乃至南方士族殘餘勢力仍舊存在,或者說很強。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隋五銖確實削弱了士族實力,楊廣面對的仍舊是難以駕馭計程車族,他必然會繼承楊堅的志向,在加強皇權的路徑上一步步走下去。

從楊廣開始,科舉才真正擴大到寒門庶族,寒門子弟取代北方士族成為中央官員。為了儘早達到這個目的,楊廣徹底廢棄了九品中正制,改設九品官制,每品保留“正、從”兩級。被他廢掉的官職不是撮爾小吏,更主要的是“上柱國”、“三師”、“都督”(類似於今天的內閣成員),楊廣創立的這種官員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自此,寒門子弟開始真正進入國家中樞,正式試圖取代士族高門。

只是,楊廣的這些措施不可能立馬見效,畢竟寒門子弟成長是需要時間的,唐朝原原本本繼承了隋朝科舉制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唐朝中期武則天才能在對士族的決戰中取得勝利。

既然科舉不能立刻見效,楊廣就想到了立竿見影的方法。

你猜對了,鑄錢。

只不過,比隋五銖更輕、更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