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10部分

反對,其中便以袁崇煥為首。遼東軍的大撤退只到寧遠為止,且錦州防線的糧倉右屯中的大量糧草被消極怠工的袁崇煥等人留在了最前線。

次年正月,努爾哈赤揮軍南下,孫承宗佈置的“死地”終於發揮了其真實的作用。結果是城失得差不多,糧草全被被搶,人也被殺了大批,就剩寧遠那座孤城孤零零的座落在那。

在佈置了寧遠、覺華島這個死地之後,孫承宗又進一步把防線前推,在寧遠二百里外又構築了另一處防守死地錦州。

錦州地處關寧錦走廊的一端,錦州至山海關的四百里路程就是這條寬不過二十里的狹長走廊。僅從這一點來看,錦州的地形就和寧遠一樣糟糕,十分容易被突擊的滿清軍隊截斷與後方的聯絡。

非但如此,錦州附近還多山多河,從錦州到寧遠,依次有小淩河、松山、杏山、塔山等多處險要地形,十分利於滿清軍隊佈防,以此截斷明軍與後方的聯絡。正是這個糟糕的地理形勢,使得自錦州城築起以後,歷次大戰都十分不利於守方。

僅袁大海所知的錦州戰事就有三起可以說典型的戰例:

其一,天啟七年的寧錦大戰中,袁崇煥由於錦州地形不便救援而遲遲不出援兵,最後好不容易讓滿桂帶軍增援也只敢撥給一萬人。比起皇太極圍困錦州的六萬大軍來說,這些軍隊連塞牙縫都不夠。顯然,袁崇煥正是知道錦州這個地形極其不利於增援才作出這樣的安排(但是最初卻正是他和孫承宗一力要求在錦州築城防守)。

其二,崇禎十四年的松錦大戰,洪承疇的十三萬大軍駐防松山以救援錦州的祖大壽,結果就給皇太極困在松山切斷了與後方的聯絡,直接導致軍心大亂而全軍潰敗。這個責任,顯然應當由最早決定在錦州築城的孫承宗來擔負。

其三,國共內戰的遼瀋戰役中,****的錦州被****的四縱包圍,錦西和葫蘆島的11個師整軍增援錦州,就是被四縱在塔山阻擊了6天不得前進,終於導致了****在東北形勢無法挽回的大崩潰。

這些歷史上在錦州發生的戰爭無一不證明了,錦州確實是一個不利於防守的死地。而第一個決定在錦州築城的孫承宗,其決策是否英明實在是值得商榷。當然,對於孫承宗的忠心袁大海從來不懷疑,一事歸一事,不能說對某個人的決策產生懷疑就進而懷疑此人的人品,這顯然是不公正的。

細細的將孫承宗主持遼事的詳細過程一一列舉出來後,袁大海真的驚訝了,孫承宗真的是所謂明末唯一能挽救敗局的英雄?

否定熊廷弼、王在晉的決策,修建寧遠、覺華、錦州等死地,孫承宗還修建了大淩河城,這同樣是一個陷明軍於死地的絕境之處。孫承宗卸任後,接替遼東經略的高第就果斷放棄了這塊雞肋,其實是撥亂反正的英明決策。但是寧遠大戰後,高第被彈劾免職,遼事由孫承宗一手提拔的袁崇煥接管,他一上任就又開始耗費巨資修築大淩河這個防守死地。

幸運的是,袁崇煥的築城工作尚未結束,皇太極就發動了寧錦大戰,袁軍倉惶撤退,把大淩河這座尚未建造完成的空城留給了清兵。但是皇太極是不會將自己的軍隊留在這裡送死的,寧錦大戰結束後,皇太極毀城而去。試問,如果這座城池真的有用,對守軍有利的話,為什麼皇太極會把它毀掉呢?難道佔領下來,為“大清”開疆拓土不好嗎?

崇禎四年,孫承宗二次督遼時,又再次重提修築大淩河,派祖大壽和何可綱去築城。八個月後,明軍就遭到了著名的大淩河之敗。祖大壽和何可綱的部隊被皇太極包圍在大淩河城裡斷絕糧草,錦州的明軍四次出兵救援都無功而返。

尤其是到了第四次救援大淩河時,孫承宗親自擔任前線指揮,援軍的右路指揮就是祖大壽的妹夫吳襄,也就是吳三桂的父親。但是由於錦州和大淩河一帶的地形實在是糟糕,明軍糾集大軍的的第四次救援行動依舊慘敗。至此,大淩河完全斷絕瞭解困的希望,城中糧草斷絕,守軍以人為食!

最後,祖大壽接受了皇太極的招降,親手殺了不肯降清的何可綱,做了可恥的漢奸。就在投降的當天,祖大壽提議帶軍偷襲錦州,皇太極當即允諾。沒想到當晚霧大,祖大壽和一起偷襲錦州的清軍走散,獨自先進了錦州,終因勢單力孤不敢輕舉妄動。從這以後,漢奸祖大壽就留在了錦州,逐漸把握錦州大權,並把自己的子侄放在滿清做官。到崇禎十五年,祖大壽二次降清,終於撕下了帶了十年的假面具。

戰略決策錯誤,盡修些沒有用的廢城不說,孫承宗在執掌遼事期間,還大力推薦和重用了一幫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