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預算的一半不到,但這在當時也算是鉅款了。畢竟,當時向英德各國訂購戰艦,也不過是50萬兩上下,最開始在英國Armstrong船廠買的6艘炮艦(500噸級不到),每艦不過15萬兩白銀。後來李鴻章的胃口大了,1881年花200萬兩的鉅款向德國Vulcan船廠訂購了兩艘7400噸級的主力艦,即後來的定遠和鎮遠。
鎮遠艦大鐵錨
這兩艦,14英寸的裝甲,12英寸的巨炮(各四尊),在萬噸級戰艦出現前,絕對是海上的巨無霸。後來定遠和鎮遠在黃海海戰中彈數百而不沉的卓越表現,讓各國海軍大受啟發,升級趕造萬噸鐵甲艦的競賽也愈演愈烈。但定遠和鎮遠的致命弱點是,因為裝甲過厚,影響了其速度(大概只有14節)。鑑於黃海海戰中日本艦隊的輕快速度,各國後來又同時向快速發展。所以說,黃海之戰的確具有了里程碑式的意義。
光有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艦是不夠的,北洋艦隊後來又分別向英國和德國購買了5艘次輕量級(2000噸到3000噸之間)的巡洋艦,即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五艦,加上早前購買的千噸級超勇、揚威和其他國產的木甲戰艦(平遠為2100噸級,其他的不足為論),陣容也算是齊整了。
定遠和鎮遠兩艘主力艦,是當時世界一流的,加上致遠、靖遠、經遠、來遠、濟遠、平遠6艘2000噸級別以上的軍艦,是北洋艦隊的主力陣容;再加上超勇、揚威千噸級的老艦和其他國產木甲戰艦、炮艦和魚雷艇,這支北洋艦隊出海操練時,也稱得上是“檣櫓如雲、旌旗蔽空”,在當時世界軍事年鑑的排名,北洋艦隊也是前八呢!
作為洋務運動的總設計師,李鴻章深知北洋艦隊的致命弱點在於整體速度不夠快,但1888年北洋艦隊初具規模後,海軍衙門被權貴們佔據,北洋艦隊後來竟未購一艦一炮。朝廷官員的短視和傾軋,李鴻章也是無可奈何,而政治對頭掌握的戶部甚至在1892中日局勢已經相當緊張的時候,宣佈為慈禧太后萬壽籌款,停購艦艇兩年,要知道,此時正是日本全力推進其海軍建設的時候!
據說甲午戰爭前夕,英國Armstrong船廠找到李鴻章,將一艘新造下水的4000噸級巡洋艦,當時世界最快(22節)的軍艦,要賣給老主顧。英國人知道李鴻章識貨,北洋艦隊正需要這樣的巡洋艦,非買不可;但朝廷大員們是外行,偏來個不懂裝懂,非不讓買,李鴻章也只能徒嘆奈何。(唐德剛:《晚清七十年》)
結果,此艦被日本買去,這就是後來橫行一時的吉野號。
光有船,沒有人,是不行的。鐵艦易買,一將難求。當時的北洋艦隊,可以說是帝國當時最現代化的部隊,也是最具有技術含量的兵種。要操縱那些大洋輪,絕不是那些剿滅太平軍、捻軍的舊派軍官和科舉出身的文官所能掌控的。所幸當年沈葆楨辦福州船政學堂(相當於現在的海軍艦艇指揮學院),苦心孤詣十幾年,培養了中國的第一批海軍人才,雖然後來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中被法國人幾近摧毀,但李鴻章收拾殘局的時候,正好網羅了這些閩粵人才。北洋艦隊的中堅力量,就主要來自於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
。 想看書來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2)
要說學習經歷和素質,福州船政學堂的畢業生恐怕要遠遠勝過黃埔軍校那些短期培訓的畢業生。北洋艦隊的管帶(艦長),幾乎是清一色的福州船政學堂畢業生,如定遠管帶劉步蟾、鎮遠管帶林泰曾、致遠管帶鄧世昌、濟遠管帶方伯謙等。福州船政學堂學生的培養,是非常嚴格而系統的,他們學制五年,科目除了數理化基礎學科外,還要學習古典漢語和英法文——因為當時世界通用的輪機術語是法語,而駕駛用語是英語。五年學習期滿後,還要上船實習三年,經過八年的學習,方可具備船長資格。
致遠號官兵
大清帝國本沒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海軍,所有一切都得從頭做起,購買洋輪、聘請外國教習和技師也在情理當中。當年福州船政學堂的總教習是法國人日意格,他手下有一大批的外教,而後來天津水師學堂的總教習嚴復和兩大主力艦管帶劉步蟾和林泰曾及方伯謙及其他同學數人,還曾經公派到英國的格林尼治皇家海校留學過數年,並進入英國艦隊見習或者各大船廠實習,講得一口流利的英文,都是些標標準準的海歸派。
當然,在英國留學的,也不只是中國學生。浪速號的艦長,後來在日俄戰爭中大展神威的東鄉平八郎,也是出身于格林尼治皇家海校,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