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部分

為之,有些兒媳則是無意為之。這種婆媳關係的失衡不僅給婆婆造成了很大的壓力,給自己的丈夫也形成了壓迫感,畢竟都是因為自身條件的限制才讓自己家人感受到了壓力,這樣的結果很容易導致夫妻關係的隔閡。

婚姻講究門當戶對,這是我們中國古人總結下來的歷史經驗,也是我國古人傳統婚姻的一種固定模式,如今已經延續了幾千年。因此在古代,母親在子女長大成人後,在選擇婚配物件時,首先考慮的是對方所處的階層、經濟狀況,這樣的婚姻並不是為了兒女婚姻生活和美,更多的是為了父母的顏面、家族的榮耀。這種門當戶對的世俗觀念,不知阻撓甚至扼殺了多少年輕人的美滿愛情和幸福婚姻,《孔雀東南飛》中的焦仲卿和劉蘭芝的婚姻,終被執意認定門當戶對的焦母拆散。

儘管這種傳統的門當戶對觀念常常製造出悲劇,令我們深惡痛絕,但即使是在口誅筆伐門當戶對陳舊觀念的今天,我們也不得不承認,現實中的“門不當戶不對”仍然影響著婚姻內家庭關係的融洽與否,尤其是婆媳關係。

一個人無法選擇父母和家庭,他的成長過程註定要受到家庭環境條件的制約和影響。飲食起居的習慣、為人處世的方式無不打著家庭的烙印。俗話說“三歲看大,五歲看老”,一個人小時候養成的習慣,長大後很難改變。婆媳由於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人生觀和世界觀會有所不同,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不盡相同。

一個自小生活優越只與書香為伴的女孩絕對體會不到為五斗米折腰的婆婆當年的苦澀,而一個從小生活條件貧困的婆婆即使過上富裕的生活也不會丟下節儉的習慣。所以,不管婆婆跟兒媳現在是處於同一個怎樣的家庭之中,要根本磨滅家庭文化在二三十年的歲月中給個人留下的烙印,幾乎不大可能。

就這樣,婆婆跟兒媳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境遇的2人,各自帶著自幼在家裡已形成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走到了一起,要想一方趨同於另一方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恰恰是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反映出“異源文化”的差異,成為婆媳之間最難逾越的心理鴻溝,妨礙著雙方最終的接納、親近、融洽。

由於是一家人,想和諧相處的願望雙方都有,於是婆媳之間在相處中,總是會有意或無意地要求對方來適應自己而改變某些習性。殊不知,那恰恰是在要求對方改變其無法改變的文化特質,這就難免給婆媳關係進一步新增了危機,婆媳關係往往就在這種改變對方中愈演愈烈。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