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在劉同壽身邊駐足良久,雖未出聲,但臉上的表情卻不斷變幻不定,時不時的還搖搖頭,一副恨鐵不成鋼,又或感恩戴德的樣子。
他這番做作,很快就吸引了其他考官的留意力。
待夏言分開後,眾考官也是走馬燈似的從劉同壽身邊走過,看過劉同壽的草稿後,一個個也都是神情詭異。不明所以,凝眉苦思者有之;憤怒莫名,苦苦壓制者有之;搖頭冷笑,意存鄙夷者則是普遍現象。
但是,讓夏言絕望的是,不論如何作想,就是沒人跳出來向劉同壽發難。
老夏默然搖頭,這麼大的把柄擺在這裡,愣是沒人去抓,人心不古啊!文人沒了風骨,還算什麼文人?
劉同壽可沒空理會這些走來走去的傢伙,他正在苦苦回想呢。那篇青詞中,有龜,有鳳,還有數字什麼的,最後還有個好口彩,實踐內容卻很空泛,所以,他只能一邊做號,一邊拼湊,用的辦法當然比較奇異。
也不知拼了多久,他終於拼出了大部分內容,可開篇的兩個對仗的名詞,卻怎樣想也想不出。就在這時,夏言洪亮的聲響再次響起,他提示考生,工夫將盡了。
饒是演技了得,劉同壽的冷汗也淌上去了,由不得他不著急,整場比賽都完美的渡過了,最後的臨門一腳怎樣能掉鏈子呢?
合理劉同壽預備隨意寫兩個詞上去的時分,突然察覺身邊有人經過,並且在劉同壽身邊微一駐足,隨之而來的,是一聲微不可查的提示:“洛水、岐山。”
劉同壽大喜,這兩個詞正是原版所用,他不假思索的落筆寫就,然後長長的出了口吻,這才有空去尋提示之人。
原著的袁探花還沒來京城,劉同壽揣摩著只能是張孚敬幫忙了,誰想到低頭一看,那個背影很眼熟,正是異樣以青詞出名後世的顧鼎臣!
風向,真的變了啊。
''
第195章 彩上加彩
夜已闌珊,紫禁城內燈火通明。。)白天監考的大臣們,晚上也不得空閒,他們正聚在文華殿,加班加點的完成評閱工作。
按照正常規則,評卷工作用不著這麼急,至少有三五天的時間可用,不過,今年的會試很特殊,一向對此漫不經心的皇帝催得很急,主急臣忙,考官們也只能勉為其難的加班了。
皇帝的急切,早就已經露出端詳了。
會試是二月初九開考,殿試的日期,最初定在三月初一,成化年間曾有一次變動,改到了三月十五,其後數朝,都以此為定製。
在今年之前,嘉靖朝也不例外。
但今年的殿試,皇帝以恢復祖製為由,將日期改回了三月初一,當天考完,立刻催促考官,限定他們兩日內交出結果,最好當天的事,當天處理完。
被逼著連軸轉,考官們自然叫苦不迭,可卻沒人當真抱怨出聲。嘉靖的強勢,壓得眾臣有心無膽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嘉靖本人也在文華殿,並且全程參與了評閱工作。
理論上來講,殿試的卷子本就應該由皇帝親自過目,要不怎麼叫天子門生呢?可實際上,除了以勤奮聞名的太祖皇帝之外,沒有哪個皇帝會親自批閱這麼多卷子,頂多就是給朝臣們篩選過的前十名排個名次罷了。
要不怎麼說,科舉的排名越靠前越好呢,皇帝看過你的卷子。雖然不能就算是簡在帝心了。但多少會留下點印象。有了這個基礎,才好在京城混,若是不然,還是外放做個地方官更實在。
在場的閱卷大臣,也就是讀卷官,一共九名,由首輔大學士張孚敬為主導,大學士李時和禮部尚書夏言為副,再加上欽點的兩位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詹事府左、右春坊,太常博士組成。
卷子分發下去,在九位考官手中傳閱,必須保證每位考官。將每張卷子都看過,並且註明意見,由高到低,分為五等,以不同的符號表示。最後,綜合匯總起來,按成績高低,做出排名。
嘉靖的參與,使得評閱工作又多了一個環節,同時。也給眾考官帶來了極大的壓力。
標明成績這個環節,須得署名,為的是防止舞弊。各考官的學術修養、政治傾向各有不同,評閱相同的文章,也會得出不同意見來。通常來講,只要差異不太過明顯,就不會構成什麼麻煩,但有皇帝參與,自然就不同了。
試想,若是皇上給某篇卷子評了大優。那麼,他對那篇卷子的印象肯定很深刻,如果這篇卷子最終落選了,皇上的面子又要放到何處去?要知道,當今天子可不是寬仁溫和的孝宗皇帝。一笑釋懷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