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桌,桌上刻有象棋譜,圓圈圍著四樽石凳。桂樹繁蔭如蓋,棋桌旁是夏天乘涼聊天的極品處所。
南北兩邊是縮向外面的客房。放在古代就叫作廂房。房前簷和前後兩屋的南北邊牆齊平。四座房子,剛好圍成一百五十多平米的中院。地上用青磚鋪著交錯的花紋。
掰開南廂房門簷上得鐵釦,剛推開門,一股黴土味迎面撲來。顯然無人居住多年。
房中只有一座土炕和一架大櫃子。退出來,從窗戶往進望了望,北房的擺設也如是。
踏著桂樹縫隙間透下來的光點,來到後屋門前。
張太平感覺這扇門不應該藏在內屋裡,而應該擺在前院。因為這扇門顯得更體面更大氣。
也許這是不同年代不同思想的表現方式。現在的人往往將好的部分晾堂在最顯眼的地方,不管內裡是美玉還是糟粕。而經歷過野蠻年代的上上輩人卻喜歡給悠遠精緻的內涵披上暗淡平凡的外衣。
經歷不同,思想就不同。他們竭力的是保護,和平年代的我們,彰顯的是個性、張揚。
後屋也分為三間。
南間放著兩個大方櫃,儲存糧食。其餘的空間排放著各式各樣的農具。
北間即像書房又像藥房,背牆上靠著三米多高的藥櫃。藥櫃正前方還有一張書桌。桌上一角放著竹筆筒、筆架和積了一層塵土的硯臺。
桌子上挺乾淨。拉開面向藥櫃的抽屜,裡面躺著一疊小本子和一根鉛筆。
拿起本子翻了翻,共三個。一個拼音本,一個算術本,再加一個小字本。記得是上次丫丫小姨回來時送給她的。
拼音本上規範的寫著拼音字母,算術本上寫著1、2、3、4。。。。。。小字本上寫著大寫的一、二、三、四。。。。。。看到這裡,不覺一笑,一定是丫丫將這裡當作了寫字檯。
桌下還有一個木箱,放著爺爺的醫書和多年的行醫心得。張太平隨便地翻看了會兒,有年代久遠的,也有不遠幾年前才寫的。
西牆窗下是屋裡唯一的一架木床,床頭緊挨著立式衣櫃。
中間靠西牆也有一張看不出什麼木質割制的八仙桌。兩邊對稱著弓背木椅。
桌上的牆上掛著幅峭壁奇松圖,左右兩邊配副對聯。上聯:福如東海長流水。下聯:壽比南山不老松。很是俗氣大眾的句子,卻很受廣大農村人民的歡迎。
逢年過節時,就會將圖換成族譜。桌子用來擺放牌位、貢品以及蠟燭、香臺。
挨著背牆有一扇小門通向後院。
進了後院,張太平還以為進了菜園子。
後院用石條堆積起來的石牆圈起來。中間有條七八十公分寬的小路,兩邊被分成一塊塊的菜畦,整齊地栽種著各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