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危重症狀,甚至發生內閉外脫的嚴重後果;若疫毒熱邪深重,內陷心肝,則為熱瘴;因溼濁矇蔽心神者,則為冷瘴。
本病總因感受瘧邪所致,故病理性質以邪實為主。但瘧邪久留,屢發不已,氣血耗傷,不時寒熱,可成為遇勞即發的勞瘧。或久瘧不愈,氣血瘀滯,痰濁凝結,壅阻於左脅下而形成瘧母,且常兼有氣血虧虛之象,表現為邪實正虛。
【診查要點】
一、診斷依據
1。發作時寒戰,高熱,汗出熱退,每日或隔日或三日發作一次,伴有頭痛身楚、噁心嘔吐等症。
2。多發於夏秋季節和流行地區,或輸入過瘧疾患者的血液,反覆發作後可出現脾臟腫大、面色蒼白、乏力等症。
二、病證鑑別
1。瘧疾與風溫發熱
風溫初起,邪在衛分時,可見寒戰發熱,多伴有咳嗽氣急、胸痛等肺系症狀;瘧疾則以寒熱往來,汗出熱退,休作有時為特徵,無肺系症狀。在發病季節上,風溫多見於冬春,瘧疾常發於夏秋。
2。瘧疾與淋證發熱
淋證初起,溼熱蘊蒸少陽,邪正相搏,亦常見寒戰發熱,但多兼小便頻急,滴瀝刺痛,腰部酸脹疼痛等症,可與瘧疾作鑑別。
3。寒瘧、溫瘧與瘴瘧
瘧發寒重熱輕,或但寒不熱者,為偏於寒盛,屬於寒瘧;熱重寒輕,或但熱不寒者,為偏於熱盛,屬於溫瘧;如高熱不退,頭痛,甚則出現驚厥,抽搐,頸項強直,昏迷等症,為邪人心肝的危重症,多屬疫瘧(瘴瘧)。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瘧疾的辨證應根據病情的輕重、寒熱的偏盛、正氣的盛衰及病程的長短,區分正瘧、溫瘧、寒瘧、瘴瘧、勞瘧的不同。
二、治療原則
瘧疾的治療以祛邪截瘧為基本治則,區別寒與熱的偏盛進行處理。如溫瘧兼清,寒瘧兼溫,瘴瘧宜解毒除瘴,勞瘧則。以扶正為主,佐以截瘧。如屬瘧母,又當祛瘀化痰軟堅。
三、證治分類
1。正瘧
症狀:發作時症狀比較典型,常先有呵欠乏力,繼則寒戰鼓頷約30分鐘,寒罷則內外皆熱,常表現為高熱,可持續2~6小時,頭痛面赤,口渴引飲,終則遍身汗出,2~3小時後,熱退身涼,每日或間一兩日發作一次,寒熱休作有時,舌紅,苔薄白或黃膩,脈弦。
證機概要:瘧邪伏於少陽,與營衛相搏,正邪交爭。
治法:祛邪截瘧,和解表裡。
代表方:柴胡截瘧飲或截瘧七寶飲加減。兩方均有祛邪截瘧作用,但前方兼能和解表裡,導邪外出,主治瘧疾寒熱往來,休作有時,後方偏重化痰散結,理氣和中,用於瘧疾痰溼困中,噁心較著,舌苔濁膩者。
常用藥:柴胡、黃芩和解少陽;常山、草果、檳榔、半夏化痰截瘧;生薑、大棗調和營衛,兼顧胃氣。
若痰溼偏重,胸悶腹脹,舌苔白膩,去滯氣礙溼之參、棗,酌加厚朴、蒼朮、陳皮;煩渴,苔黃,脈弦數者,去生薑、大棗,加石膏、花粉清熱生津。
也可酌情選用各種劑型的青蒿素成藥,如口服的有片劑,肌注的有油劑、混懸劑等。青蒿素對各種瘧原蟲的紅內期無性體均有顯著作用,故可有效控制瘧疾的臨床症狀。
2。溫瘧
症狀:發作時熱多寒少,汗出不暢,頭痛,骨節痠痛,口渴引飲,便秘尿赤,舌紅苔黃,或舌紅幹而無苔,脈弦數。
證機概要:陽熱素盛,瘧邪與營衛相搏,熱熾於裡。治法:清熱解表,和解祛邪。
代表方:白虎加桂枝湯或白虎加人參湯加減。兩方均系白虎湯加味而成,具有清熱祛邪作用,但前方兼有疏表散寒作用,適用於溫瘧而有外邪束表,骨節痠痛者,後方加人參益氣生津,適用於溫瘧熱勢較盛,津氣兩傷,熱多寒少,或但熱不寒者。
常用藥:生石膏、知母、黃芩清洩邪熱;柴胡、青蒿、桂枝和解疏表;常山截瘧祛邪。
若表邪已解,裡熱較盛,發熱,汗多,無骨節痠痛者,去桂枝;熱勢較盛而氣津兩傷者,去桂枝,加人參、北沙參;津傷較著,口渴引飲者,酌加生地、麥冬、石斛、玉竹。
3。寒瘧
症狀:發作時熱少寒多,口不渴,胸悶脘痞,神疲體倦,舌苔白膩,脈弦。
證機概要:素體陽虛,瘧邪入侵,寒溼內盛。
治法:和解表裡,溫陽達邪。
代表方: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