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走去,但走到門口想起什麼,又讓婢女拿了件袍子來。
……
院中,楊明思緒萬千。
雖說他所要做的事情成功了結果是好的,但這個過程中楊琦,甚至整個楊氏都會揹負巨大壓力。
他的腦海中閃過很多,有他的計劃,也有青州的那些饑民,甚至還有未發生的那個黃巾起義。
這次如果他能阻止,然後把經學統一,把士人整合到一起,是不是會讓黃巾起義程度減輕一些?
要知道人的忍耐力遠比想象中要大,尤其是身處在這個階級分明的時代。
看看青州那些饑民,都到這種程度他們也仍未有反意。
歷史之中,黃巾起義也是在劉宏賣官鬻爵,大興土木以致上任都得交錢,逼得所有官員都去盤剝百姓之後,黃巾起義才爆發得如此迅猛。
就在這時,他感覺有袍子披到他身上,他回頭看到是王異。
這一幕是如此的熟悉,就像他們還是在不其山上時一樣。
而且,此時的王異更加美豔動人。
他不由得握住了王異的手。
“夫君,無論你想做什麼,阿一都支援你。”王異靠著楊明說道。
楊明聞言直接站起身,一把抱起王異往屋中走去。
楊琦說得很對,他要早些生子。
……
翌日,楊明邀請了眾多古文經弟子到家中作客,其中就包括像華歆這樣剛入尚書檯的郎官。
其間眾人高談闊論,楊明對小師叔華歆推崇至極。
又幾日後的休沐日,楊明再次邀請眾多古文經弟子。
這一次酒過三巡之後,他更是攜醉意,邀請華歆一同乘車北登邙山。
在登頂之後,遙望遠處奔騰的黃河水和夕陽時,他再次作下詩句:“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並且他為這首詩取名為《與華歆酒後登邙山》。
繼荀彧之後,楊明第二次贈詩,贈詩的物件還是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世家子弟。
一時間,華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名望。
相比於之前王融的那首詩,王之渙的這首詩句流傳度實在高出太多,歷史之中更是被譽為“五絕之首”。
因其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因其對仗押韻、朗朗上口;因其不同凡響、立意高遠。
而且,他還是這個時代更容易為人接受的五言詩,這一夜時間就在雒陽傳瘋了。
當然伴隨著更多的,還有與這首詩有關的更多資訊也流傳開來。
比如楊明是在與一眾古文經弟子在府中高談闊論之後登的邙山;
再比如楊明在席間以鄭玄弟子自居,並大肆宣揚古文經;
又比如華歆的身份被掀開,他是馬融與陳球的弟子,身份上而言更是楊明的師叔。
這一切的資訊都很容易讓人得出結論:出身弘農楊氏,如今貴為士人翹楚的楊明,在“師”與“族”之間選擇了前者,他想致力弘揚古文經。
而就在翌日,結束了休沐回到侍中寺的楊明,又與其父楊琦在寺中爆發了一陣激烈的爭吵。
爭吵的緣由,自然是楊明昨日的所作所為。
爭吵中楊琦先是指責,然後是後悔,後悔不該讓楊明前往東萊求學。
面對父親的質疑,楊明則未有絲毫醒悟之意,並直言楊琦故步自封,不懂順應大流,二人不歡而散。
翌日黃昏,邙山之上驟然間多了諸多士人。
他們或撫須沉吟,或舉目眺望,或搖頭晃腦,努力想憋出那麼一兩句來。
但最後憋了半天,憋到天黑,他們也未曾有任何詩句出來,只能悻悻下山。
結果這反而讓《與華歆酒後登邙山》更為瘋傳。
甚至,傳到了天子劉宏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