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090部分

在06年,中美兩過超過6成的船舶建造能力是用來補充被擊沉的商船的,而為了擴充反潛護航力量,雙方生產的作戰艦艇中超過一半的也是反潛戰艦,其中中美雙方都先後建造了小型護航航母,同時擴大了驅逐艦的建造能力。而這毫無疑問的限制了兩國海軍的擴充速度!但是,從整體上來看,反潛作戰的效率仍然不高,潛艇使用的全是遠端攻擊武器,僅僅一般使用的魚雷的射程就超過了50公里,遠的甚至達到了100公里以上。而潛艇一般都是在很遠的距離上發射魚雷,然後立即脫離戰鬥,讓魚雷自行攻擊。而等到反潛戰艦追上來的時候,潛艇早就隱蔽了起來,或者憑藉著速度逃之夭夭了。

真正解決潛艇威脅的還是新式海運工具的出現。早在21世紀初,就有人提出了新式的地面效應飛行器的概念,以取代傳統的海運工具,但是,這一新生事物卻並沒有得到大部分人的重視。當時,地面效應飛行器的最大運載量只有數百噸,即使是一些處於概念研究階段的專案的最大運載能力也絕對不會超過2000噸。相對於常規的運輸船隻,2000噸的載重量確實太低了,因為一般的無限航區運輸船的載重量都在3萬噸左右,後來又提高到了5萬噸,而巨型運輸船的載重量更是達到了數十萬噸,一次就可以滿足兩個師所許武器裝備以及作戰物資的運送任務!而這一點,是地面效應飛行器所不具備的!但是,在戰爭時期,出了運輸量之外,速度以及生存能力也相當的重要,所以這種被各國拋棄了的新式運載工具又受到了重視!

美國是在07年左右首先投入大型地面效應飛行器為前線部隊輸送物資的。這種飛行器的載重量達到了3500噸,能夠運送100輛坦克,或者相當於一個團的武器裝備。而其速度達到了250節左右,並且能夠飛行5000公里以上。這極大的改善了美國當時面臨的海運威脅,並且承擔起了向高危險度地區運送物資與裝備的任務!而中國也在稍晚一點之後推出了自己的地面效應飛行器,其體積更大,雖然飛行速度慢了一些,但是卻擁有無限航程,可以快速的往返於前線與後方,為前線部隊提供補充!

地面效應飛行器一般是飛行在200米,甚至數十米以下的超低空,而並不與海水接觸,所以受到的潛艇威脅幾乎可以不計。而也正是這一新式工具的出現,讓潛艇發生了一次革命,即潛艇不但需要對付海面與海下的目標,還必須要具備對付超低空飛行器的能力!但是潛艇新式武器裝備的革命卻來得晚了一點,直到08年左右,雙方在開始在潛艇上裝備大型遠端對空導彈,來打擊地面效應飛行器,從而讓潛艇可以對付這種不與海水接觸的飛行輪船了!

戰爭就是這麼殘酷的事情,戰爭雙方都在想方設法的儲存自己的實力,打擊對手,而這也是戰爭促使科技快速發展的一個主要因素。設想一下,如果沒有雙方在戰爭期間窮精竭慮的投入大量資金來提高自己軍隊的科技水平,哪還有那麼多新式裝備的出現,從而帶動科技的飛躍性發展呢?

就拿地面效應飛行器來講,在戰爭之前,雖然各國也在這方面進行著研究,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理論上的,而且都是以商用,或者是快速運輸為目的,其載重量都沒有超過1000噸,主要以提高飛行的速度,航程為目的。而正是因為戰爭需要的推動,雙方很快就研製出了載重量更大,飛行距離更遠,飛行速度更快的新式飛行器。而到戰爭結束之前,中國已經研製出了能夠載重數萬噸,在24小時之內飛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裡的地面效應飛行器了。可以說,這就是因為戰爭需要促使中國在這方面投入了巨大人力,財力來搞研究,也才有了這樣的成果。而一項技術的興起,也必然會導致別的技術的發展,最終推動了整個科技鏈的迅速發展!

對於第三次中途島戰役期間的中美指揮官來講,他們還沒有這麼好的條件可以利用。而正因為雙方都在瘋狂的投入潛艇破壞對方的後勤交通線,所以第三次中途島戰役在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就停止了下來,雙方都在調整兵力,以發動新的進攻!

按照美國方面的標準,這次中途島作戰被他們分別成了兩部分,其中前一階段為第四次中途島戰役,而後一階段則為第五次中途島戰役。中國方面沒有分得這麼複雜,將其統稱為第三次中途島戰役,而在戰役期間雙方海軍暫時停止作戰行動的兩個月時間則為戰役的休整期。而這種戰役劃分也更為合理,畢竟雙方在此次戰役中的行動都還沒有結束,而在戰役期間調整兵力部署也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當第12艦隊的整編與訓練結束之後,莫懷聰立即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