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聞言一顫,他低下頭。再不多言。
有李賢一句話,比得賞十萬錢都來的舒服。
一直以來,徐和心中都憋著一股氣。
連番大戰,玄甲軍出力甚多,可是,揚名立萬的機會卻幾乎沒有,就連此番高唐之役來說。玄甲軍固守城池,錯過了擊殺袁紹的機會,只取得了俘虜萬餘人馬的機會,對於徐和來說,這樣的戰績遠遠不夠。
本以為李賢會因此生出小覷之心,誰曾想。李賢竟然很是理解。
為將者,怕的是什麼?
一怕軍卒失心,二怕上官多心。
身為黃巾降將,徐和兢兢業業,從不‘亂’出風頭,幸好,一切簡在“帝”心。
只要李賢心有虧欠。一切都好說。
徐晃已經想明白了,無論結果如何,他都慨然接受。
這時候,田楷猶豫一番,嘴裡道:“我本是降將,公孫瓚又為袁紹所滅,理應避諱一番才是,可是,適才定毅所言極是,只要出於公心,何懼之有?使君,我有不同意見”。
“嗯,說說看”
“兗州與青州多次‘交’惡,可是,沒有一次能夠討得好處,這說明曹‘操’不是我們的對手,就拿這一次來說,袁紹大軍出擊,曹‘操’也不甘寂寞,揮軍進攻陽關,可事實如何?時至今日依舊未得寸進,在我看來,與其在曹‘操’身上‘浪’費時間,倒不如揮軍北上,一舉吞併冀州,冀州,九州之首也,使君得知必如虎添翼!”
田楷所言雖然片面了些,尤其對曹‘操’實力估算不足,可是,他的分析也很有道理。
曹‘操’麾下人才濟濟,要想徹底收拾他,絕非一日之功,就算此番大軍南下,也難以畢其功於一役。
想到這裡,李賢心中開始偏向於北進了。
太史慈本為青州都尉,算得上是北軍,大軍北進,他自然樂見其成,而且,對於太史慈而言,他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理由,先鋒軍雖然在開戰之始出其不意攻佔澤幕,又‘逼’得袁紹損兵折將,可到頭來並不如背矛軍立功顯赫。
大軍如果南下,先鋒軍肯定無法跟隨,只得駐留青州,那時候,豈不是又無戰事?
反之,若是大軍北進,先鋒軍就有再次立功受賞的機會。
徐和、田楷暢所‘欲’言,太史慈略一沉‘吟’,也開口說道:“末將附議,大軍北上,利大於弊,有道是打蛇不死必為其害,袁紹雖亡,可是,冀州實力猶存,絕不可小覷”。
李賢微微頜首,道:“子龍、叔至、元龍,你們有何高見?”
陳到斬殺袁紹,俘虜審配,已經立下了赫赫戰功,他不願再出風頭,嘴裡道:“末將唯主公馬首是瞻”。
“子龍?”
趙雲曾經在公孫瓚手下待過一段時間,後來,回鄉探親之後斷了聯絡,可是,趙雲卻總覺得自己欠公孫瓚一個人情。
“主公,末將願意揮軍北上”
李賢明白,若是北上,烏桓騎軍的作戰**肯定更強些,他拍了拍額頭,道:“容我好生思量,元龍,你意下如何?”
徐和、陳登不在,陳宮便是李賢身邊地位最高的文士,他略一沉‘吟’,嘴裡道:“主公,北進南下各有利弊,於我而言,北進更佳”。
“這是為何?”
“遼東公孫度、北方烏桓絕非良善之輩,袁紹在的時候,冀州尚且無憂,可是,現在袁紹已亡,憑藉袁譚、袁熙,絕難掌控大局,與其坐看冀州淪入他人之手,倒不如據為己有,以立不敗之地!”
畢竟是掌控暗營的人物。不憚以最大的惡意來揣測友軍。
不過,在座諸人絕非迂腐之輩,他們明白,陳宮的分析很有可能成為現實。
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勝利果實,到頭來卻有可能被別人採摘,眾人就覺得心中不爽。
冀州也好,幽州也罷。只能成為李賢的地盤,除此之外。誰都無法接受!
北進!
商議到現在,贊成北進的佔大多數,李賢環顧左右,道:“諸位都是我的左臂右膀,我李賢能有今日,離不開諸位的辛苦,適才,諸位所言已經很是明瞭,我也贊同北進的意見”。說到這裡,李賢話鋒一轉,道:“不過,徐州曹‘操’絕非等閒之輩,再者,周倉的背嵬軍正在兗州孤軍奮戰,無論如何都不能將他置入險地。諸位好生思量,可有兩全之策?”
陳宮早有思量,李賢甫一出口,他便說道:“使君,下邳兵力不多,僅憑神策軍、背嵬軍顯然難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