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必須解釋,為什麼其他尋求信貸的企業家不總是遇到清理債務的情況。有兩個原因,實際上還可以加上其他原因,這些其他原因可以描述為我們所說的基本要素的結果,或者說是偶然的,或者說是外界產生的影響。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是次要的、非本質的、附屬的。第一個原因,在出現繁榮的工業所獲得的成功的激勵下,如果湧現出許多新的企業,以至於在充分發揮作用時,他們將生產大量的產品,透過價格下降,成本上升——即使在我們所討論的產業服從所謂的收益遞減規律的情況下,這種上升和下降也還會出現——這些大量的產品將消除企業家的利潤,然後,進一步朝著這個方向發展的衝力就會耗盡。
實際上,即使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里,消除利潤也只是近似地消除,並且這個過程既不排除還存在某些利潤,也不排除損失的立即出現。限制企業家在其他產業出現,以及限制發展的次級波所產生的現象,這些可以類似地加以確定。當達到了限制,這種繁榮的衝擊力就耗盡了。第二個原因解釋了為什麼新的繁榮不直接隨之而來:因為企業家團體的行為同時改變了經濟系統的情況,打破了均衡。這樣,在經濟系統內開始了一種顯然是不規則的運動,我們把它想象是朝著一種新均衡狀態的鬥爭。這樣,一般就不可能進行精確計算,尤其是對於規劃新的企業。
實際上,只有後一要素——產生於繁榮的新創造而特有的不確定性——常常可以立即觀察到,首先提到的那個限制大都只是表現在個別方面。然而,他們兩者,第一,被許多個人所預料的應運而生的現象弄得含糊不清。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感覺到緊張;某些人更靈敏地感覺到成本及其他要素的上漲,比如在許多老企業中就是這樣,從而他們作出相應的反應——然而在多數情況下,反應確實太遲了,但當時,他們的反應的確是非常恐慌的,尤其是弱者。第二,他們因偶然發生的事件而弄得含糊不清,這些事件總是會出現,但它們是從繁榮所產生的以前從沒有過的不確定性中獲得其重要性的。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有經驗的人,幾乎在每一次危機中,都認為他能引證偶然事件,例如,把不利的政治謠傳作為原因;並且解釋了為什麼在實際中推動力常常產生於這些。第三,他們被來自外界的干涉行為弄得模糊不清,通常,干涉行為中最重要的是中央銀行對這根韁繩的有意識的拉動。 。。
商業週期(12)
如果讀者透過所說的內容進行思考,並且基於實際資料或者基於任何有關危機和商業週期的理論的論述加以檢驗,那麼他必定會明白繁榮(正被解釋的)是如何從自身創造一種客觀的狀態,這種客觀狀態,即使忽略所有附帶的和偶然的因素,也會結束繁榮,很容易地導致危機,必然產生蕭條,從而導致一個暫時相對穩定的和沒有發展的狀態。這種蕭條,我們稱為再吸收和清理的“正常”過程,以危機的爆發為特徵的一系列事件——恐慌、信用制度的崩潰、破產的擴散以及更進一步的結果——我們稱為“清理的不正常過程”。為了完成和重複某些觀點,現在我們對這個過程有幾點要說明,但這只是對正常過程而言,因為不正常過程不能表現任何根本性的問題。
我們的論述直接導致了對蕭條時期主要和次要特徵的理解,現在這些特徵成為一種單項因果聯絡的組成部分。繁榮本身必然導致許多行業虧損,導致除通貨膨脹之外的價格下降。此外,透過信用收縮引起通貨緊縮——這是在事件發展程序中不斷增加的處於次級的現象。進一步說,資本投資和企業家活動的減少,因而,生產生產資料的工廠停滯,斯皮托夫指數(鋼鐵消費)以及類似指標的下降,比如美國鋼鐵公司未滿額的訂單,都可以從這裡得到解釋。隨著對生產資料需求的下降,利率——如果消除了風險係數——以及就業量也會下降。隨著貨幣收入的下降(這種下降從原因上可以追溯到通貨緊縮),即使這種需求會因破產等等而又增加,但對所有其他商品的需求最終還是會下降,這樣,這個過程就滲透到整個經濟系統。蕭條的情景就完成了。
然而,有兩個原因阻止這些特徵按照它們在因果關係中的地位按時間順序出現。第一個原因是這一事實:這些特徵不僅被個人行為所預料,而且以極不對等的程度被預料。這尤其發生在專業投機佔據重要地位的市場上。這樣,股票市場在一個真正的轉折點到來之前很久,有時就已表現出投機的初期的危機,於是克服這個危機,併為進一步向前運動創造空間,這都仍然屬於同一個繁榮時期(1873年和1907年)。但是還有其他一些情況更重要。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