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7部分

一年前,她如期回國,還沒來得及回四川的父母那裡看望女兒,又接到院黨委的命令,去川藏交界的一個貧困縣參加醫療援建工作。

她只得在路過成都的時候,匆匆去公公婆婆家看了一眼女兒。平時只是透過影片和爸媽聊天的菲菲,見到媽媽後高興得不得了。但是等過了幾個小時,當菲菲知道芳華又要走的時候,哭得是聲嘶力竭,讓跑出門外的芳華也哭得淚如雨下。

只是為了完成任務,芳華只能狠狠心,對不起女兒了。

她跟著醫療隊來到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藏區。這裡的條件自然是艱苦的,吃住都比北京差遠了,讓芳華很是不習慣。在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一半的條件下,每天還要進行繁重的工作。

但芳華在這個沒有網路,通訊不便的地方一呆就是半年。她手把手地教會當地醫生做簡單的腦外傷和腦出血的手術,從開始的自己做、學生參觀,到學生做、自己幫忙,一直到自己不上臺而學生也能自己獨立完成手術。

當她完成任務離開的時候,當地政府和醫院送給她神經外科“榮譽主任”的聘書。

不過,當她接了女兒回到北京後,總醫院也根據她這些年的優異表現,很快批准她晉升了副主任醫師。

才不能近仙者,不可為醫。

這些年來,芳華憑藉自己千錘百煉得來的精妙醫術,在國內外神經外科界都得到了老前輩們的肯定。

她用神經內窺鏡輔助進行顯微外科手術的錄影,被當做教學錄影在諾道夫公司開辦在世界各地的培訓班上反覆播放,自然她的大名已經被很多同行所熟知。

她在顱底外科手術入路的多次創新,也得到了同行們的肯定。在兩年前的世界神經外科大會上,經德國的神經外科學界名宿S教授提議,代表們討論後一致透過一項議案:將芳華設計的一種手術新路徑,命名為“林氏入徑”。這是亞洲第二位獲此殊榮的神經外科醫師。

她在讀博士的三年裡,和何超合作開發成功了國產神經外科手術導航系統。此外海闊主持開發的國產腦起搏器也研製成功,進入了臨床試驗階段。這些專案,會大大降低國內病人手術的成本。

而芳華還將和海闊的公司繼續合作,開發神經外科醫師的模擬手術訓練系統。這個專案一旦開發成功,將會大大縮短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的成才速度,為國內培養更多更好的神經外科大夫。

這個課題也得到了以王院士為首的國內老專家們的鼎力支援,他們相信憑著這個專案,以及龐大的病例資源,中國一定可以成為世界神經外科的中心。

04年,諾道夫公司贊助設立了一個以王院士的名字命名的“中國神經外科醫師年度獎”。該獎旨在表彰對中國神經外科事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神經外科醫師。它每年評選一次,獎項包括終身成就獎一名(60歲以上)、學術成就獎兩名(45~60歲)、青年醫師獎五名(45歲以下)。

該獎一創立,就被視為了中國神經外科領域最高階別的個人榮譽獎,是國內上萬名神經外科醫師奮鬥的目標。

芳華憑著這些年做出的成績,毫無爭議地被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外科醫師分會授予了07年度“中國神經外科青年醫師獎”。她是目前為止獲獎年齡最小的青年醫師,同時也是唯一的女醫師。

所謂厚積薄發,經過多年的積澱,她已經成為本專業領域一位惹人注目的青年名醫。

這些年,驅使她不斷努力進步的動力,是來自很多平凡而偉大的人們給她的啟示——

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燃燒自己,不留遺憾。

芳華自問她重生的這一輩子,也算是做到了燃燒自己;雖不敢說不留遺憾,但可以說一生清清白白,問心無愧。

不過,芳華也覺得自己對一個人還是有所虧欠的。

那就是她的寶貝女兒——菲菲。

嘉輝也和她懷著同樣的心理,所以兩個人在和女兒相處的時候,都是有求必應,極度地寵愛著共同的寶貝兒。

菲菲從三歲多就被送回老家,不是在成都跟著爺爺奶奶,就是在綿陽跟著姥姥姥爺,有時也在舅舅舅媽家或者乾爹乾媽家呆一段時間。即使以前她在北京的時候,也是經常在週末被接到白姨的家裡,跟著阿飛哥一起學鋼琴。因為芳華沒時間帶她去***,就揩海家大少的油,一起跟著私人教師學了。

從小“四處流浪”的經歷,倒讓菲菲出落得益發可愛和乖巧。別人對她好,她也會對別人更好,所以她每到一處,總是能得到各位長輩們的疼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