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過往的客人倒還客氣,不十分生拉硬扯。我問華僑W教授,警察會管麼,他回答,不管的。在這種情況下,單身路過的男子就是她們盯瞄的物件——
韓國作家窮困潦倒——
2004年4月12日週一晴
雖然說韓國的春天和秋天都比較長,不像在北京那樣幾乎沒有春秋,脫了棉衣就快穿襯衣,停了暖氣,不久就要開空調。但這幾天光州的天氣逐漸熱起來了,也許是農曆二四八月亂穿衣之故,校園裡穿什麼的都有:最厚的有穿薄呢子大衣的,厚毛衣的,一般的穿件羊毛衫的多,穿短襯衫的都不少了,女生穿裙子的就更多。
讀《東亞日報》,《作家的稿費》一文強烈地吸引了我也引起我的思考。韓國以寫作為職業的“文化藝術人”的生活簡直可以說是“窮困潦倒”的。文章說,據韓國文化部“2003年1947名文化藝術人實態調查”,39。5%的人月收入在100萬韓元(7000元人民幣)以下,26%在100萬—200萬韓元,15%在200萬—300萬的。有一半受調查者得自寫作的收入在20萬韓元以下。有30%的人沒有與創作活動相關的收入。另一項調查說,專業作家得自創作的月平均收入僅僅是普通人最低工資水平56萬韓元的一半。該文還提到稿費標準:發表了的作品,每張原稿(大概有200字)3000韓元—5000韓元。100張原稿發表了,稅後收入可達50萬韓元。只有超人氣的作家版稅特高,100張原稿稅後收入可達上億韓元。我將每張原稿稿費折算成|人民幣:取中間數4000韓元,合28元人民幣,一個字大約一角四分錢,和中國的稿費標準差不多。可是,韓國民的收入普遍要比中國高好幾倍呀。
為了改變文化人“窮困”且可能“潦倒”的境況,韓國政府正在透過建立“文藝振興基金”等候方法提高作家稿費。韓國目前共有175種在全國發行的文藝報刊,要在中間挑選出10種優秀報刊來支援。即從2005年起,作家在這10種報刊上發表作品,詩每首稿費10萬韓元,其他作品發有後第張原稿一萬韓元(比過去高一倍)。但是問題又來了,以什麼標準評選10種優秀報刊呢?沒被選上的報刊仍然只支付低稿費,作家的狀況仍無法改善。《東亞日報》文章認為,“詩窮而後工”,古今成功的作家莫不如此。既然選擇了當作家的職業,就意味著要忍受寂寞與貧困。另外,應由社會或文學作品的消費者(讀者)來贊助作家,像這樣由政府的基金來支援作家稿費是件“令人痛心的事”。
我覺得此文章作者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感覺——
韓國經濟嚴重依賴中國市場——
2004年5月1日週六晴
利用今天週末繼續想昨天的問題,為什麼韓國經濟層面上對**講話反應這樣敏感,無他,緣於對中國市場依賴太重,根據以往積累的資料,可梳理出這些依賴性,表現在:
中國是韓國最大出口國。據韓國的統計數字,1992年中韓建交時,兩國貿易額只有53億美元,12年來,兩國外貿額年均以25%的速度遞增,去年更是增長了47%。2003年,中韓兩國貿易額為580億美元,其中韓國對中國出口357億美元,中國取代了美國(342億美元)成為韓國最大商品出口國。對華出口額佔據韓國總出口額的18。4%。韓國從中國進口223億美元,順差134億美元。韓國對外貿易的順差88%來自中國,韓國報紙承認,“如果沒有中國,韓國出現大規模貿易逆差不可避免”,更有媒體稱,“中國市場悠關韓國經濟生死”。要知道,近年韓國經濟一直低迷,尤其是內需不振,去年經濟只增長2。9%,今年大有起色,第一季度達5。5%,但據韓國國家統計廳資料,韓國經濟的增長98。5%依賴出口,內需對增長的貢獻率僅1。5%,用韓國經濟學家話說是“出口近年成了經濟發展的惟一亮點,中國市場對韓國無論如何估計都不過分”。按出口產品類別分:鋼板41%、合成樹脂33。8%、石油產品26%、電腦24。6%是輸往中國市場。如果中國實行緊縮政策,對這些產品的需求必將大大減少,韓國經濟剛現曙光的復甦豈不又要重歸蕭條,韓國經濟界焉能不恐慌?
中國是韓國最大的直接投資物件國,去年韓國企業對中國的投資近25億美元,佔韓國對外直接投資的44。9%。韓國排在香港、維爾京群島後,超過美國和日本成為中國第三大外國資本來源地。由於韓國國內經濟的不景氣,企業紛紛外遷,計劃進軍海外的韓國企業中,40%選擇的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