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代初,在日本國內生機盎然的絕非“超國家主義”一種思想,青年將校選擇它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並不出於偶然。
青年將校在為“超國家主義”影響之前,就是一個團結的群體,他的成員多出自社會中間階層,例如小工商業者、小官吏、工薪階層、自由職業者、在校學生,他們無需像下層百姓那樣終日為生計操勞,有充裕的時間討論政事,他們的背景相似,觀點相近,很容易形成共同的政治心理。他們是軍人,有一定的社會優越感,儘管暫時不用擔心生存問題,但戰後出現的經濟危機,也讓他們有落入社會底層,衣食無著的危險。他們不想坐以待斃,希望改變自己的命運。
剛好這時,日本國內出現了“改造、解放”的潮流,北一輝提出了系統化的“改造方案”。他將改造的希望寄託在軍人身上,渴望改變命運的青年將校們也從北一輝的改造方案中看到了希望,北一輝賦予他們重建日本的重任,讓他們有機會主導日本的未來。於是北一輝成了國家改造的精神領袖,青年將校們成了國家改造的實際推行者,北一輝和青年將校在不知不覺間形成了領袖與群體的關係,北一輝的思想是青年將校信念的核心,青年將校又將北一輝的理想變作現實。
1936年2月26日,在北一輝思想的鼓舞下,青年將校發動兵變,他們在東京起事,殺了內閣大臣,佔領了陸軍省,並一度控制了國會和警視廳,極力要求陸軍首腦進行國家改造,讓日本成為法西斯國家。3天之後,陸軍首腦下令鎮壓兵變,不久北一輝和起事軍官一同被捕。1937年8月19日,北一輝被日本軍部下令處死。然而,思想往往比人活得更長久,歷史的因緣總是讓人捉摸不定,軍部因痛恨北一輝的思想而殺害了他,不久之後卻又不得不將它作為自己的指導方針,正如那群讓他們痛恨的青年將校一樣。而青年將校們要求的法西斯式統治,也在日本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