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祿當年跟裴玄仁以“古仙語”對話,教學互長,再加上他有前一世最基礎的數學、物理學、化學等科學知識打底,理解起那些以古文傳承下來的仙道,速度就格外之快,基礎也格外紮實。在此基礎下,十二年間辛苦用功,安定心智、轉化**,才能夠達成今天的成就。在他感覺,安期生對自己的教導,效果還真沒有當初裴玄仁來得好——即便後者的教學時間還不到前者的二分之一。
當然啦,雖然腹誹,表面上可絕對不能表露出來,張祿趕緊拍馬屁:“祿有何能?皆先生教授之功也。”
安期生點點頭,又說:“斯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且愈近乎道,而愈易生偏差,汝當慎之。”不要以為自己的進展能夠永遠那麼快,修煉道路上佈滿了重重坎坷,在任何一個關竅前一停就是好幾百年,甚至最後就差一步不能成就仙道,仍然以凡人之身衰老而死的,從來也不在少數——“今有一機緣也,汝若能得,或可結丹。”
張祿就問了,究竟是何機緣啊?安期生先不直說,卻反過來問他:“汝可知,此山何以名為天柱?”
張祿有點兒迷糊,隨口答道:“得非高聳入雲,而插天宇之謂耶?”
安期生搖搖頭,說天下高山多了去了,相比之下,咱們所居的這座山,就連泰山的高度都比不上,你可以仰起頭來看,天高無垠,怎麼偏偏就這座山被叫成了“天柱山”呢?
張祿原本只以為那是鄉下人沒見識,給胡亂起的名字,如今聽安期生所言,貌似其中還有講兒啊,趕緊虛心請教。安期生思路跳躍,突然又問:“若雲絕地天通前,天地本通,以何為證?吾輩諸仙,皆凡人修成,自地仙而至天仙,凡間乃有訛傳;古仙或自天外來也,凡間何得亦有開闢、補天等語?”
凡人修成了仙道,那就脫離凡塵,跑天上去逍遙快活啦,從此不再關注凡俗之事,而就算關注了,輕易也不會讓凡人知道。所以凡間典籍、民間傳說中的所謂神仙,大多隻是些還沒有登天的地仙事蹟。那麼問題來了,盤古、伏羲、女媧三位古仙,相關他們的事蹟又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張祿揣測道:“為其所開闢者,非止天界,亦為凡界耶?”
所謂盤古開天闢地,不是開闢或者並不僅僅是開闢的天界,還包括了開闢凡界,女媧造人,也不是造的仙人,而是造的凡人,所以他們跟從凡人修成仙道的那些仙人不同,事蹟在凡間也有所記載——你是這個意思吧?
安期生笑道:“所言是也。故其曾履地上,安得無跡?”
在天上能夠找到古仙和初代今仙留下的遺蹟,難道地上就沒有嗎?要說初代今仙也是凡人登天所化,可能在地上留不下什麼東西來——地仙的遺蹟,在漫漫數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大都逐漸湮滅了,就算還有幾處,對咱們修成仙道也沒多大助益——古仙則很可能來自於天外,他們留下的遺蹟,應該能夠直接指導今人登仙啊。
張祿腦筋轉得很快:“其天柱之謂,即古仙之跡耶?”
安期生點點頭,說古仙曾經留下過“七天柱”和“七天竅”,一方面鎮護凡間,一方面作為天地連線的通道。後來堯仙絕地天通,把絕大多數通道都給封堵住了,就算還有所殘留,仙人可以透過——當然啦,仙人要下凡,根本就不用任何通道——凡人則無力攀緣……
張祿不禁猜想,于吉發現的那處“天淵”,其實就是一處殘存的“天竅”吧?
繼續聽安期生講述:連線天地的通道雖然遭到封堵,無可再用,但相關遺蹟卻保留了下來——就好比毀了一座橋,不能再經此而過河,但橋墩還沒有被徹底破壞。比方說七天柱,如今就安期生所知,部分改了他名,部分仍然掛著天柱的古稱,包括他們所在的這一處,還有淮北一處、荊北一處、西域一處,有四座山巒可知確切的地點。
“此山中亦有女媧遺蹟,汝可試訪之也,或有奇遇。”
張祿忙問:“未知何所在?中有何物?”
安期生搖搖頭:“吾不知也。”
地上既然有古仙的遺蹟,仙人們當然會下來訪查,問題不是誰都能夠進得去遺蹟的,哪怕已是天上成名之仙。安期生說了,你很可能是該當滅祟之人,說不定就有這種機緣,可以進得去遺蹟,取得到女媧的道法傳承——成不成的我也不知道,但是何妨一試呢?
你以為我當初為什麼跑天柱山來修煉那麼多年?如今又為什麼特意帶你前來,而不是跑去東海邊修煉?就是為著這一天哪。
張祿初聞此事,頗為欣喜,可是再一琢磨,卻又多少有些